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10分)有A、B、C、D、E、F六种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分属于四个...

(10分)有A、B、C、D、E、F六种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分属于四个主族。已知A的一种核素的原子核只有质子,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D、E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D、F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写出由A、B两种元素组成的具有10个电子的分子的电子式          

(2) 用电子式表示A与D形成化合物的过程                         

(3) A、B、C、D、E、F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4) B、C、F氢化物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用化学式表示),

(5) 写出一个化学方程式证明B和C的非金属性强弱                              

 

(1);(2); (3)Na>Al>Si>C>N>H;(4)NH3>CH4>SiH4;(5)HNO3+NaHCO3=Na NO3+H2O+CO2↑ 【解析】考查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元素周期律的应用。A的一种核素的原子核只有质子,说明A是氢元素,属于第IA。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说明B是碳元素,属于第ⅣA。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D、E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则D和E应该是第IA和第ⅢA。又因为D的原子序数大于B的小于E的,所以是钠,E是铝。因为C的原子序数大于碳的,小于钠的,因此C的最外层电子数只能是5、6或7。又因为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D、F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则F的最外层电子数至少是4个,而F的原子序数大于铝的,所以F可能是硅、磷、硫。因为六种因素只能是分属于四个主族,所以F只能是硅,C只能是氮。 (1)碳和氢形成的10电子微粒是甲烷,由极性键形成的共价化合物。 (2)钠属于活泼的金属,和氢可形成离子化合物氢化钠。 (3)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同周期自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所以原子半径大小顺序为Na>Al>Si>C>N>H。 (4)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越稳定,所以强弱顺序为NH3>CH4>SiH4。 (5)可以利用较强的酸制取较弱的离子验证非金属性强弱,即方程式为HNO3+NaHCO3=Na NO3+H2O+CO2↑。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0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很多,某课外兴趣小组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

实验一:他们利用Cu、Fe、Mg和不同浓度的硫酸(0.5mol/L、2mol/L、18.4mol/L),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甲同学研究的实验报告如下表:

实  验  步  骤

现  象

结  论

①分别取等体积的2 mol/L硫酸于试管中;

②分别投入大小、形状相同的Cu、Fe、Mg。

反应快慢:

Mg>Fe>Cu

反应物的性质越活泼,

反应速率越快。

(1)该同学的实验目的是                                         

要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还需控制的实验条件是             

(2)乙同学为了更精确地研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利用下图装置进行定量实验。完成该实验应选用的实验药品可以是(从题中所给药品中挑选)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实验二:

已知: 2KMnO4+5H2C2O4+3H2SO4 = K2SO4+2MnSO4+8H2O+10CO2↑,在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和草酸溶液反应时,发现开始一段时间,反应速率较慢,溶液褪色不明显;但不久突然褪色,反应速率明显加快。

(1)针对上述实验现象,某同学认为KMnO4与H2C2O4反应是放热反应,导致溶液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从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看,你的猜想还可能是_______________的影响。

(2)若用实验证明你的猜想,除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草酸溶液试剂外,还需要选择的试剂最合理的是                  

A.硫酸钾         B.硫酸锰         C.氯化锰          D.水

 

查看答案

(8分)用一定浓度的稀盐酸与稀NaOH溶液在左下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已知强酸与强碱的中和热为57.3KJ/mol,水的比热容为4.2J/(g·℃),有关热量与比热容的计算公式:Q=m×c×△t(Q为热量,m为物质的质量,c为比热容,△t物质温度的变化值)

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用品是:               

(2)将V1 mL 1.0 mol/L HCl溶液和V2 mL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混合均匀后测量并记录溶液温度,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实验中始终保持V1V2=50 mL)。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做该实验时环境温度为22 ℃      B.该实验表明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

C.NaOH溶液的浓度约是1.00 mol/L   D.该实验表明有水生成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3)V1=30mL时HCl和NaOH恰好反应,根据题中所给数据算出的温度变化值约为

        (保留整数,计算时可将稀溶液的密度及比热容看成与水近似相同,且溶液混合时体积变化忽略不计);而根据上图的温度变化可读出温度变化值约7 ℃;两者相比所测结果偏低,造成如此现象的原因有:

                                                            

 

查看答案

在一定温度下,容器内某一反应中M.N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6ec8aac122bd4f6e2M

B.t2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平衡

C.t3时,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

D.t1时,N的浓度是M浓度的2倍

 

查看答案

可逆反应∶2NO26ec8aac122bd4f6e2NO+O2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  )

A.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O2的同时生成2n molNO 

B.用NO2、NO、O2 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的比为2 : 2 : 1的状态 

C.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的状态

D.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的状态

 

查看答案

将2mol C气体在2 L的容器中混合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2C(气)说明: 6ec8aac122bd4f6e2A(气)+B(气)。若经2 s(秒)后测得C的浓度为0.6 mol·L1,现有下列几种说法:

①用物质A表示的反应平均速率为0.3 mol·L1·s②用物质B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1 mol·L1·s1③2 s时物质C的转化率为40% ④2 s时物质B的浓度为0.2 mol·L1

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