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酸雨为酸性沉降中的湿沉降。湿沉降是指污染物随着雨、...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酸雨为酸性沉降中的湿沉降。湿沉降是指污染物随着雨、雪、雾、雹等降水形态而降落到地面;干沉降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20世纪80年代,酸雨只发生在以重庆为代表的西南地区; 20世纪90年代中期,酸雨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以湖南、江西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中心区年降水pH值低于4.0,酸雨频率高达90%。目前华北、东北的局部地区也出现酸性降水。图为中国酸雨空间分布。

(1)据图描述我国酸雨分布特征。

(2)北方二氧化硫排放点众多,但酸雨发生频率远低于南方。试分析其自然原因。

(3)结合区域特征,说明重庆酸雨发生频率高的原因。

 

(1)空间分布不均匀,轻酸雨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重酸雨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 (2)降水量少,空气湿度低,土壤酸度低,偏碱性,扬尘可中合酸性。 (3)区域工业发达,能源以含硫较多的煤炭为主,汽车排放大量酸性气体,多山地(地形原因),污染物不易扩散,自净能力差。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酸雨的分布特征以及形成原因等相关知识。难度一般,解题过程中需要抓住发生酸雨的基本条件,一是降雨,二是空气中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含量增多,然后结合所学地理知识以及图文材料信息,分析作答即可。 (1)地理事物空间特征的描述注意总体特点与细节特点,还要注意极值区的描述。读图分析可知,总体而言,我国酸雨空间分布不均匀,东南部多于西北部(东部多于西部,南部多于北部)。细节与极值方面,重庆、湖南、江西等地以及南部沿海地区酸雨尤为突出。 (2)注意材料“酸雨是酸性沉降中的湿沉降”,相比而言,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减少,酸雨较轻;同时,北方地区多风沙,沙尘中的碱性颗粒也可以缓解酸雨现象。 (3)首先,酸雨是空气中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含量增多导致,重庆市酸雨频率高,这和重庆市的能源消费结构有关;其次,注意题干信息“区域特征”,重庆地处四川盆地地区,一方面,大气稳定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不易扩散,另一方面,四川盆地多阴雨天气,也导致重庆市酸雨频发。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读我国南水北调某输水干线纵向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该干线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东线  E为华北平原 B.东线  E为长江中下游平原

C.中线  E为华北平原 D.中线,E为丹江口水库区域

2.该输水干线调入地区水资源紧张的自然原因(   )

A.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B.河网密布,水系发达

C.人口城市密集,污染现象严重 D.降水量总量少,季节变化大

3.该干线调水后,对长江口产生的不利影响有(   )

A.引起河口盐度升高,危害生物生存 B.河流径流量变化平稳,有利于防洪

C.对沿线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D.沿线工业企业大量的污水排放,降低水质

 

查看答案

额尔齐斯河是我国唯一一条注入北冰洋的河流。读额尔齐斯河流域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区域水汽的最主要来源

A.大西洋 B.太平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2.有关额尔齐斯河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处于西北内陆蒸发强烈,河流含盐量极高

B.流经沙漠地区下渗极其微弱,成为外流河

C.位于我国地势一、二阶梯交界处,水能资源丰富

D.补给水源以冰川、积雪融水为主,水量季节变化大

 

查看答案

读世界某区域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区域相关自然地理事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地形以高原为主 B.乙处沿海有暖流流经

C.丙河向东注入大西洋 D.丁地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有关该区域人口及产业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农业发展缓慢,以种植业为主 B.出口工业原料或半成品等初级产品

C.黑色人种为主,主要信奉伊斯兰教 D.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

 

查看答案

读某国人口空间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国人口主要分布在

A.中部 B.东北部 C.东南部 D.西北部

2.圣保罗、里约热内卢是该国人口密度最高分布区,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平坦开阔,农业发达 B.东南信风迎风坡,降水丰富

C.环境优美,生物物种丰富 D.海上交通便利,开发历史悠久

 

查看答案

读我国某地水稻主产区发展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导致水稻种植最北界变动的最主要原因是

A.全球气候变暖 B.种植技术改进及良种研发

C.新耕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D.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完善

2.M地是我国优质水稻产区,稻米优质的原因是

A.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B.年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积累

C.纬度高,生长时间长且病虫害少 D.人均耕地面积广,机械化水平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