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地球位于A处时,北半球是_____(节...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地球位于A处时,北半球是_____(节气),日期为_________,阳光直射在__________纬线上。

(2)当地球位于B、D两处时,太阳直射在__________,此时合肥昼长为__________小时。

(3)当地球位于C处时,北极圈内出现_____________现象,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________(最大值或最小值),北半球的昼夜状况是______________

(4)当地球从C转到B时,合肥的昼长___(渐长或渐短),正午太阳高度___(变大或变小)。

 

夏至 6月22日 23°26′N 赤道 12 极夜 最小 昼短夜长 渐长 变大 【解析】 本题以地球公转示意图为背景,考查地球公转特征及地理意义等高中地理主干知识,总体难度适中,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1)读图可知,在地球位于A处时,北半球是夏至,日期为6月22日,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 (2)读图可知,当地球位于B、D两处时,太阳直射在赤道上,此时全球昼夜平分,故合肥昼长为12小时。 (3)读图可知,当地球位于C处时,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小值,北半球的昼夜状况是昼短夜长。 (4)读图可知,当地球从C转到B时,即冬至到春分,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合肥的昼长渐长,太阳直射点距离合肥越来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从①、②、③三地的可能看到的典型景观依次对应的顺序是(   )

A.草原、森林、荒漠 B.森林、荒漠、草原

C.草原、荒漠、森林 D.森林、草原、荒漠

2.造成图中三地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土壤

 

查看答案

下图为我国某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力侵蚀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冰川侵蚀作用

D.海水侵蚀作用

2.该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

A.云贵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青藏高原 D.黄土高原

 

查看答案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①、②、③、④表示变质作用的是 (   )

A. B. C. D.

2.长白山主峰是一座典型的火山,其形成原因是 (   )

A. B. C. D.

 

查看答案

水循环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全球地理环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它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过程之一,能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②它是地球上最活跃的物质循环过程之一,是联系海陆之间的主要纽带

③它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但它不能塑造地表形态

④它对地表太阳能可起到传输作用,但不能起吸收和转化的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查看答案

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能够实现图中①环节的是:

A.我国的夏季风 B.我国的冬季风

C.长江 D.副热带高气压带

2.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人类活动对下列哪个环节施加了影响:

A. B. C. D.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