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公元399年~412年,僧人法显西行求法,游历三十余国,其旅行见闻《佛国记》是现...

公元399年~412年,僧人法显西行求法,游历三十余国,其旅行见闻《佛国记》是现存最早关于中国与南亚陆海交通的地理文献。下图为“法显求法路线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佛国记》中有“无冬夏之异,草木常茂,田种随人,无有时节”的记载,其描述的区域是

A. 印度河上游谷地    B. 帕米尔高原

C. 斯里兰卡沿海平原    D. 塔里木盆地

2.法显从耶婆提国乘船返回中国最适合的时间是

A. 1月~5月    B. 5月~9月

C. 9月~12月    D. 11月~次年3月

 

1.C 2.B 【解析】 1.根据题干所述“无冬夏之异”,说明该地区全年气温差异不大,再结合该地区“草木常茂,田种随人,无有时节”可以推断,该地区全年气温较高,且降水丰富。印度河上游谷地位于喜马拉雅山区,海拔较高,不会草木常茂,A项错误;帕米尔高原深居内陆,且海拔较高,冬季漫长,气温较低,B项错误;斯里兰卡沿海平原地势平坦,且为季风气候,全年高温,降水丰富,符合《佛国记》的叙述,故C项正确;塔里木盆地降水少,且气温年变化大,不可能草木常茂。 2.古代船只主要是帆船,其航行的动力来自于盛行风,从耶婆提返回中国,一路向东北前行,最适合的是遇到西南风,可以顺风而行,东南亚地区吹西南风的季节是每年的夏半年,即5~9月这段时间,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乙路段和丁路段平均限速均较低的原因可能是这两条路段

A.车流量大 B.平均坡度大 C.雾霾天多 D.两侧村庄多

2.小明若从重庆出发乘长途汽车经遵义至毕节,为免受阳光长时间照射且能欣赏窗外风景,以下出发时间和座位较好的是

A.6:00出发,左侧靠窗 B.8:00出发,右侧靠窗

C.10:00出发,左侧靠窗 D.12:00出发,右侧靠窗

3.避暑是小明此次旅游的目的之一。导致7月毕节气温较重庆低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 B.纬度位置 C.海陆位置 D.大气环流

 

查看答案

平顶山市地处豫西山地向黄淮海平原的过渡地带。下图为该市各观测点年平均降水量图。读图,回答问题。

导致该市年平均降水量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太阳辐射 B. 海陆位置

C. 植被覆盖率 D. 地形条件

 

查看答案

    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

A. 连续层片状 B. 鱼鳞状

C. 间隔团块状 D. 条带状

2.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

A. 寒温带针叶林地带 B. 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

C.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D. 热带雨林地带

3.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A. 日出前后 B. 正午

C. 日落前后 D. 午夜

 

查看答案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结晶,现已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图为我国二十四节气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相邻两个节气之间约为15天)。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某地关于小麦种植的谚语“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半山,寒露种平川”,体现了

A.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2.“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清明后,我国华北地区

A.正午太阳高度渐小,白昼时间渐短

B.雨水增多,太阳辐射强度减弱

C.正午太阳高度渐大,白昼时间渐长

D.白昼时间渐短,地球公转变慢

3.古代主要通过“圭表测影”确定节气,汉中正午日影长度最接近且较短的两个节气是

A.惊蛰与清明 B.大雪与小寒

C.白露与寒露 D.芒种与小暑

 

查看答案

    日晷,是使用太阳的位置来测量时间的一种设备,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日晷依晷面所放位置、摆放角度、使用地区的不同,日晷可分成地平式、赤道式、子午式、卯酉式、立晷等多种,但其设计原理都是相同(即指针指向北极星或相反方向)。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日晷的使用受()条件限制。

A.天气 B.季节 C.纬度 D.地形

2.日晷的指针投影运行的方向是()

A.顺时针 B.逆时针 C.南北半球相反 D.正午晷针指向正北

3.若在北回归线设立一个日晷,则指针与地平面的夹角为()

A. B.23°26′ C.66°34′ D.90°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