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广西境内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读广西地形图及相关景观图后回答问题。 (1)说出地表...

广西境内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读广西地形图及相关景观图后回答问题。

(1)说出地表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类型名称。据图综合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对广西桂林地区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影响。

(2)试分析桂林地区喀斯特地貌对当地人文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1)石芽、溶蚀盆地、落水洞、孤峰或峰林等;桂林地理位置处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全年降水充沛;桂林地区主要岩石以沉积岩中的石灰岩为主,岩石的可溶性和透水性好;桂林地区南北地势较高,大部分区域处在洼地,区域内地表水及地下水易于富集;桂林地区有漓江等水系流进,水量充沛等。 (2)有利:独特的地貌形态有利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不利:喀斯特地貌的土层薄,肥力低,对农业生产很不利;该地貌不利于当地水利工程的建设等。 【解析】 本题考查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对人类的影响等知识点。 (1)地表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类型有孤峰,峰林,峰丛,洼地,丘陵,落水洞和干谷等地貌。喀斯特地貌形成的自然地理要素是气候、岩石、地形等。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溶洞。桂林处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全年降水充沛;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岩石的可溶性和透水性好;南北地势较高,大部分区域处在洼地,区域内地表水及地下水易于富集;桂林地区有漓江等水系流进,水量充沛等。 (2)桂林地区独特的地貌形态多样,欣赏价值高,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有利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增加旅游经济收入。不利影响是:喀斯特地貌的土层薄,肥力低,降水多,水土易流失,出现石漠化,地表水易下渗,对农业生产很不利;多地下溶洞、暗河该地貌不利于当地水利工程的建设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结合实验报告,完成下列问题。

 

实验报告

实验用材:一小堆纸、火柴、铁板。

实验步骤:(1)在室外安全、无风的地方,放置一块铁板,在铁板上放置一小堆纸,并用火柴点燃。

(2)注意观察纸片和灰烬显示出的空气流动路线。

实验现象: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再从四周下沉,然后又进入火堆。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可以证明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了空气的环流运动,即热力环流。

(1)给下图中线条画上箭头表示该实验中的纸片和灰烬的运动过程________

 

由此总结出的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是热量差异→____________ →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大气__________→热力环流。

(2)若下图中的虚线表示不同高度上纸屑点燃前的等压面,请在下图中用实线表示出纸屑点燃后等压面的变化。________

 

由此得出气压高低与等压面弯曲之间的关系规律是:________ 处等压面向下弯曲,________处等压面向上弯曲。(填“高压”或“低压”)

 

查看答案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圣劳伦斯湾面积约23.8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27米,海流从贝尔岛海峡流入,卡伯特海峡流出,中心地区表层海水盐度27‰~32‰,深层可达33.5‰,冬季完全冰封。每年5月至9月,这里是世界最佳的赏鲸地之一。图为“圣劳伦斯湾位置略图”。

(1)分析圣劳伦斯湾表层海水盐度较同纬度大洋低的原因。

(2)每年5月底海冰开始解冻,浮冰主要积聚于海湾的       ,这时鲸也开始向海湾聚集的原因有      

 

查看答案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指出,我国西部地区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开发新水源。一是利用新技术开发水源,在严重干旱地区模拟“人造山脉”,进行人工增雨雪。二是发展集雨工程。中西部十多个省区目前已建成大量的集雨水窖、水池、水柜、水塘等小微型蓄水工程,不仅解决了部分人的饮水困难问题,而且还为农田抗旱提供了水源,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

材料二:水循环示意图。

(1)发展集雨工程主要是对水循环的       环节施加影响,此项工程的好处主要是      

(2)水循环各环节中,能够对H环节直接产生影响的是       环节,能够使H环节的水量增大的条件有       。(以上环节填名称)

(3)宁夏中部气候干旱,人们在耕作的土壤表层铺设10-15厘米的砂石覆盖层,发展农作物种植。砂田作物产量高,品质好。说明砂田对水循环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读“某地区年太阳辐射量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描述图示区域年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

(2)近日德国多家媒体披露了一项宏大的能源项目,德国多家大型金融和能源企业将联手在图示地区建设一座人类迄今为止最大的太阳能发电站,以向欧洲提供电能。试分析在此建设太阳能发电站的优势条件。

 

查看答案

    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大

D.河道淤积

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