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亮布”是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传统手工布料,因闪...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亮布”是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传统手工布料,因闪闪发亮而得名,是苗族人眼中最高档的布料。当地人们采摘天然染料蓝靛草将布料染色,晾干后涂蛋清,用木槌反复捶打,经过多次反复晾、涂、锤,可以使布面长久保持光泽。10多米长的“亮布”前后约要两三个月才能制作完成。“亮布”的制作工艺在苗家人生活中曾一度难觅其影,现已被当地政府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融水县亮布生产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亮布生产作坊不断增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下图为融水苗族自治县交通线路分布图和亮布生产场景图。

(1)指出融水县最适宜生产亮布的季节,并说明理由。

(2)说明亮布曾是当地苗族人眼中高档布料的原因。

(3)分析亮布在苗家山寨中曾一度难觅其影的原因。

 

(1)秋季 理由:秋季降水相对较少,晴天较多且多风,利于亮布晾晒;气温适宜,湿度小,适宜人们在作坊内加工亮布。 (2)布料闪闪发亮,与众不同;手工工艺,工艺复杂,耗时长,产量低;使用天然原料染色,品质优良;加入蛋清捶打,成本较高等。 (3)制作工艺复杂,传承人老龄化严重,传统手艺近乎失传;城市化进程加快,苗家人外出务工经商增多,外来文化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对外通达度增强,外来化纤布料增多,对亮布造成巨大的冲击;制作亮布,经济效益较低;天然原料染色,亮布色彩较为单一等。(任答4点) 【解析】 据材料可得,“亮布”是广西苗族传统手工最高档的布料。制作是采摘天然染料蓝靛草将布料染色,晾干后涂蛋清,用木槌反复捶打,经过多次反复晾、涂、锤,可以使布面长久保持光泽,制作耗时间长。“亮布”的制作工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外来文化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外来化纤布料增多,对亮布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等原因,造成一度难觅其影的现象。 (1)材料中说亮布的生产过程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晾、涂、锤环节,10多米长的“亮布”前后约要两三个月才能制作完成,受天气状况影响大,广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秋季降水相对少,晴天更多,光照充足,利于晾晒,所以最适宜秋季;而冬季气温低,春夏季雨水多不利于晾晒。 (2)材料中提到亮布因闪闪发亮而得名,说明具有独特之处,而且具有审美价值;当地人们采摘蓝靛草将布料染色,晾干后涂蛋清,用木槌反复捶打,经过多次反复晾、涂、锤,10多米长的“亮布”前后约要两三个月才能制作完成,说明工序复杂,耗费时间长,加入蛋清捶打,成本高。 (3)亮布生产经过多次反复晾、涂、锤工序复杂,耗费时间长,生产效率低,经济效益低,传承人老龄化严重,传统手艺近乎失传;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苗家人外出务工经商增多,外来文化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对外交流加强,外来化纤布料增多,对亮布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天然原料染色较为单一等原因造成在苗家山寨中曾一度难觅其影。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贝壳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喜温热湿润气候,是中性喜光树种,幼树较耐荫,根深,长成参天大树需要两百多年。大屏障岛(见下图)历史上曾是贝壳杉的天堂,原是无人荒岛,后来毛利人登陆大屏障岛,毛利人对贝壳杉怀有特殊的敬意。当欧洲殖民者踏上大屏障岛之后,大肆砍伐贝壳杉,将贝壳杉通过漂流的方式从森林运到沿海港口,用贝壳杉建造房屋、修造船舶并将大量原木出口海外。殖民者还用贝壳杉木修筑了一座贝壳杉大坝。贝壳杉天然林遭到严重破坏。上世纪后半期,当地政府重视贝壳杉林的生态恢复。

(1)简述历史上大屏障岛与新西兰大部分地区相比,成为贝壳杉的天堂的条件。

(2)推测殖民者修筑贝壳杉大坝的原因。

(3)分析大量砍伐贝壳杉给当地生态带来的威胁。

(4)在贝壳杉林恢复T程中,有人认为可以混交引入其他树种,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细颗粒物(PM2.5)的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2016年12月,入冬以来最持久雾霾天气来临,全国多个城市达到严重污染。下图是我国南方局部区域该时段某日海平面与相应5000m高空等气压差分布示意图(单位:hPa)。

据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此时,下列城市近地面气压最高的是

A. 长沙 B. 重庆 C. 南昌 D. 武汉

2.此时,南昌近地面的风向最有可能为

A. 偏东风 B. 偏西风 C. 偏南风 D. 偏北风

3.若仅考虑天气因素,此时下列地区出现雾霾天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武汉风力较小,雾霾持续时间较长

B. 重庆风力较大,雾霾持续时间较短

C. 武汉盛行上升气流,雾霾持续时间较长

D. 重庆盛行下沉气流,雾霾持续时间较长

 

查看答案

    水车亦称“翻车”、“踏车”,主要由木槽、刮水板、轮轴和木链构成,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能引水灌溉和排水的农具,最初的水车是用人力转动的,长约3米左右,后来出现了利用畜力、风力、水力等转动的多种水车。从汉朝至20世纪70年代,水车流行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目前仅博物馆或个别乡村可见。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从汉朝至20世纪70年代,水车之所以流行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是因为其能

A. 减少水利工程的修建 B. 扩大和保障种田规模

C. 使农作摆脱水源制约 D. 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

2.下图示水车曾广泛适用于我国

A. 地势和缓的平地 B. 洪涝频发的湖沼地

C. 地势起伏的山区 D. 干旱缺水的垦荒地

3.20世纪70年代后水车在我国逐步消失,主要是因为我国

A. 种植结构的调整 B. 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C. 耐早稻种的推广 D. 机械化水平的提升

 

查看答案

    上游度指数是指一国某部门产品在达到最终需求之前还需要经历的生产阶段的数目。如果产品被直接用作最终需求,则该产品的上游度指数为1。一般而言,上游度指数越高,该产品离最终需求越远,越偏向为中间投入品,其部门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也越高。下表示意1995—2011年我国部分制造业部门上游度指数。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1995~2011年我国部分制造业部门上游度指数变化表明

A. 食品、饮料和烟草部门产品作为中间投入品增多

B. 木材、木材产品和软木部门产品多为最终消费品

C. 化学品和化工产品部门较多从事终端产品的组装

D. 机械产品部门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在不断提升

2.根据上游度指数变化推测,2009  2011年可能发生了

A. 全球经济衰退 B.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C. 国际市场能源价格走低 D. 我国劳动力资源短缺

3.为了提高我国制造业部门的上游度指数,应采取的措施是

A. 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和出口更多组装品

B. 增加部门研发投入,提高产品国内增加值

C. 改善劳动力就业结构,积极扶持第三产业

D. 减少工业制成品出口,增加初级产品比重

 

查看答案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促进人口迁移,下图为2000~2010年间我国省际人口迁移重心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十年间,我国人口迁移重心均位于武汉市周边,主要是因为其

A. 地理位置居中 B. 人口基数稳定

C. 经济实力雄厚 D. 交通网络发达

2.据图推断,图示时段

A. 西部地区人口迁出速度加快 B. 中部地区人口迁移规模稳定

C. 珠三角转为人口净迁出地区 D. 长三角对外来人口引力增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