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读“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对我国各地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估算的部分数据”...

读“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对我国各地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估算的部分数据”,完成下面小题。

1.造成两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差异的原因是

①光照         ②地形         ③土壤          ④热量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2.青藏地区环境人口承载力的特点是

①地域广大,资源丰富,环境人口承载力大   

②地处内陆,气候干旱,环境人口承载力小

③地理环境“高、寒”,生态脆弱,环境人口承载力小

④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辐射能,可提高土地生产潜力和环境人口承载力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1.C 2.D 【解析】 1.两地区土地潜力差异大的原因主要是两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青藏高原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大致位于同一纬度,青藏高原地区以山地和高原为主, 海拔较高,热量不足;而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平原为主,属于亚热带季风区内,热量充足。故C正确。 2.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形成独特的“高、寒”气候,生态环境脆弱,尽管资源丰富,但环境承载力小;地处内陆,气候干旱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典型特征,不是青藏高原特点; 青藏地区太阳能丰富,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辐射能,可提高土地生产潜力和环境人口承载力。故D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为美国本土人口迁移示意图,图中箭头的含义分别是:①亚洲人口迁往美国,②美国人口迁往亚洲,③国内人口由东北部迁往南部“阳光地带”,④国内人口由其他地区迁往东北部。

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以谋求就业和提高经济收入为主要目的的人口迁移是

A. ①③ B. ①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2.图中箭头③人口迁移对美国造成的影响是

A. 南部地区就业压力减轻

B. 东北部地区养老负担加重

C. 南部地区人口老龄化加快

D. 东北部地区人才流失严重

 

查看答案

    甲、乙为人口超10亿的国家,下图为两国2015年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造成甲、乙两国人口年龄结构差异大的原因是

A. 战争 B. 国家政策

C. 经济发展水平 D. 自然灾害

2.缓解甲国人口问题的对策

A. 控制人口增长 B. 人口迁移

C. 提升国民素质 D. 鼓励生育

3.推测当前乙国人口年龄构成的主要影响

A. 具有成本优势

B. 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上升

C. 技术创新、新兴产业增加

D.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查看答案

读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如果该图表示同一地区的人口增长过程,按照一般规律,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 甲―乙―丙―丁 B. 丁―丙―甲―丁

C. 丙―丁―乙―甲 D. 丁―丙―乙―甲

2.若该图中甲、乙、丙、丁表示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则最有可能表示美国的是

A.  B.

C.  D.

 

查看答案

下图是我国人口增长走势及预测图,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a、b、c三条曲线依次表示   (    )

A. 出生率、自然增长率、死亡率 B.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C. 死亡率、出生率、自然增长率 D. 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出生率

2.根据图中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中国人口最多的年份出现在2015—2020年间

B. b曲线自2015年后逐渐上升,可能是医疗水平不断提高造成

C. 我国人口数量逐步减少要到2025年以后

D. 2010-2015年间我国人口增长处在传统型阶段

 

查看答案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其中的碳元素即为土壤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容量既与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等有机物质多少有关,也与以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为主的有机物质的损失量有关。当土壤水位较低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比较明显,因此也导致了土壤有机物的损失。

湿地系统因为处于常年积水或者季节性积水状态,积累了更多的土壤易分解有机碳,使湿地土壤碳库对气候变化更加数感。调查研究表明,位于黑河中游(河西走廊中段)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为2.28--29.55克/千克,较洞庭湖湿地(19.63-50.20克/千克)和三江平原湿地(96-184克,/千克)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低。下图为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与形成和演变过程示意图。

(1)洞庭湖湿地和三江平原湿地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黑河中游湿地。试从气候角度分别指出洞庭湖湿地和三江平原湿地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黑河中游湿地的原因。

(2)根据土壤有机碳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分析湿地退化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的原理和趋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