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湄公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注入南海,在中国境内称...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湄公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注入南海,在中国境内称澜沧江,出境后称湄公河。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资源丰富,人口众多,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不高。

材料二 受强厄尔尼诺的影响,2015年底以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遭受异常严重旱灾。中国于2016年3月15日开始经景洪水电站对下游实施应急补水,以帮助缓解旱情。为致力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该流域各国在不同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

材料三 左图为澜沧江—湄公河示意图,右图为流域内三城市的气候资料图。

(1)右图中气候资料②与左图中所示城市对应的是________,其气温年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这主要是因为________

(2)湄公河的补给水源主要依赖________,其径流变化的最显著特征是________,其中下游的最低水位通常出现在________月份。

(3)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各地每年都要经历一次强度不等和历时不同的干旱,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严重的干旱可能对湄公河河口三角洲地区产生的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

 

昌都 冬冷夏凉 海拔高(地处高原) 降水(雨水) 水位季节变化大 4(或3~4) 冬半年盛行东北季风,降水少 气温高,蒸发旺盛 河口受海浪侵蚀严重,三角洲后退 工、农业生产缺水、生活用水困难 海水倒灌,生态环境恶化 【解析】 该题组考查东南亚地区区域地理环境特征。 (1)右图中气候资料②夏季气温在20ºC以下,夏季凉爽,故是左图中的昌都;根据气温曲线,其气温年变化的特点是冬冷夏凉;冬冷夏凉的主要原因是海拔高(地处高原)。 (2)湄公河流域以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较为丰富,故湄公河的补给水源主要依赖雨水补给;流域内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故径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湄公河下游的最低水位出现在雨季到来之前,即4月。 (3)干旱的原因是降水少,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各地每年都要经历一次强度不等和历时不同的干旱,这是因为冬半年盛行东北季风,降水少,气温高,蒸发旺盛。严重干旱带来的影响是工、农业生产缺水、生活用水困难;海水倒灌,生态环境恶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读地中海地区冬雨率等值线图,冬雨率为冬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率(单位:%),回答下面小题。

1.图示城市中全年降水量最少的是(     )

A. 的黎波里 B. 罗马 C. 巴塞罗那 D. 雅典

2.根据图中冬雨率等值线总体分布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冬雨率由中心向四周递减

B. 北部冬雨率较低的原因是受西风影响时间长.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

C. 南部冬雨率较高的原因是年降水量很少

D. 东部冬雨率较高的原因是受大西洋影响大,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

 

查看答案

2009年3月28日,全球上千个城市,在当地时间20点30分至21点30分熄灯一小时,以此响应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地球一小时”活动,结合下图,完成下题:

该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熄灯先后顺序是:旧金山、堪培拉、北京、雅典、伦敦

B. 昼长由长到短顺序是:堪培拉、雅典、旧金山、北京、伦敦

C. 日出先后顺序是:堪培拉、北京、雅典、伦敦、旧金山

D. 自转角速度大小顺序是:堪培拉、雅典、旧金山、北京、

 

查看答案

读两区域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飞机从乙地沿着最近距离飞往甲地,其方向是(    )

A. 由西北向东南 B. 由东北向西南

C. 由西南向东北 D. 由东向西

2.甲、乙两地附近的气候状况是(    )

A. 甲地受信风、山脉的影响,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B. 甲地深受洋流、山脉的影响,气候带呈南北狭长分布

C. 乙地主要受海陆热力性质的影响,夏季降水丰沛

D. 乙地受东北信风、山脉的影响,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查看答案

甲、乙两地纬度相同,相距500千米。两地气温、降水资料如下表所示。完成下面小题。

1.两地的纬度约在(     )

A. 15°S一20°S之间 B. 15°N一20°N之间

C. 25°S一30°S之间 D. 25°N一30°N之间

2.两地之间的地形可能是(     )

A. 平原 B. 盆地 C. 丘陵 D. 山地

 

查看答案

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面小题。

1.既近水又受水患影响最小的居民点是(    )

A.  B.  C.  D.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②居民点最容易发展成为城镇

B. 站在M山顶可以看到图中的所有居民点

C. 图中干流的流向大体为西北流向东南

D. 由⑤居民点取近道攀登M山忽上忽下较耗体力

3.⑤居民点到M山顶的相对高度可能为(     )

A. 368 m B. 488 m C. 678 m D. 708m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