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吐鲁番盆地和哈密盆地及周围地区等高线...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吐鲁番盆地和哈密盆地及周围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材料二 吐鲁番盆地属大陆荒漠性气候,干旱炎热,年降水量约16 mm,蒸发量高达3 000 mm,可用水资源主要为高山冰雪融水。夏季最高气温有过49.6℃的纪录,6-8月平均最高气温在38℃以上。中午沙面温度最高达82.3℃,因此这里自古有“火洲”之称。

材料三 吐鲁番地区民居院落空间层次丰富,包含露天室外空间(果园、屋顶、杂物院等)、过渡空间(门房、高架棚、棚盖、檐廊等)、室内空间(地上/半地下)3个层次。多样的空间成就了居民“移动式”居住方式。根据季节变化,住房有冬、夏之分。夏季用房开敞通透,东西窄,南北进深长;冬季用房较封闭,东西宽,南北进深短。

(1)根据材料一描述吐鲁番盆地和哈密盆地在形态上的主要差异。

(2)依据材料说明吐鲁番盆地比哈密盆地水资源条件更优的原因。

(3)指出吐鲁番居民夏季在室内空间、过渡空间、室外空间停留的大致时段,并解释原因。

(4)分析吐鲁番夏季民居建筑特点形成的自然原因。

 

(1)吐鲁番盆地深(相对高度大),面积小;哈密盆地浅(相对高度小),面积大;吐鲁番盆地四周坡度大,哈密盆地四周坡度小。 (2)本区域气候干旱,可用水资源主要为高山冰雪融水,吐鲁番盆地北部和西部都有高大山地,哈密盆地只有北部地区有山地分布且海拔相对较低,所以吐鲁番盆地的高山冰雪融水补给量比哈密盆地大,水资源条件比哈密盆地好。 (3)正午时分,在室内空间(地上/半地下),利用地冷作用抵御酷热;上午和傍晚停留在过渡空间,高架棚、檐廊等遮阳和开敞的通风条件使气温相对适宜;夜间在室外空间,气候干旱,地面辐射强,大气逆辐射弱,散热效果显著。 (4)吐鲁番气候干旱,夏季太阳辐射强,房屋东西窄,可减少正午前后受热面积;开敞通透的结构利于通风散热;房屋南北狭长,利于形成“狭管效应”通风散热。 【解析】 该题以吐鲁番盆地和哈密盆地及周围地区等高线地形图为材料,考查吐鲁番盆地和哈密盆地在形态上的主要差异,吐鲁番盆地比哈密盆地水资源条件更优的原因和吐鲁番夏季民居建筑特点形成的自然原因。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原理的能力。 (1)主要从相对高度、面积、坡度等方面比较。 (2)解答本问需要了解该区域的可用水资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读图可知,吐鲁番盆地比哈密盆地更靠近天山山脉,汇水面积比较大,故水资源条件更好。 (3)该地区夏季昼夜温差大,且白天太阳辐射强,所以该地居民白天为了抵御酷热主要在室内空间(地上/半地下)和过渡空间 活动,晚上气温较低,主要在散热效果显著的室外空间停留。 (4)由材料可知,吐鲁番夏季民居开敞通透,东西窄,南北进深长。该地区夏季炎热,房屋东西窄可 以减少正午前后受热面积、南北狭长且开敞通透有利于通风散热。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口三角洲是海陆交互作用的产物,既受陆地径流输沙的影响,又受潮汐、风浪、洋流等海洋水动力作用影响。苏北废黄河三角洲是由黄河1128-1855年南徙(改道)时带来巨量泥沙堆积形成,近年来专家对原水下三角洲受侵蚀后的泥沙进行了研究。

材料一  苏北废黄河口及所在区域示意图

材料二  冬季考察废黄河三角洲水下沉积物粒度的统计数据(%)

(1)与北侧相比,指出冬季南侧水下沉积物粒度的特征,并简析原因。

(2)推断1855年黄河北归人渤海后,苏北废黄河三角洲面积(陆上和水下两部分)的变化情况,并说明理由。

(3)苏北地理位置优越且海岸线长,但是大港口很少。请分析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洱海位于云南省大理市,是中国七大淡水湖之一。洱海四面环山,位于山谷盆地中,独特的地理条件使洱海地区形成湖陆风和山谷风叠加的局地环流。读洱海地区某时刻沿25°36′上空的等温面示意图和洱海地区地形图。

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洱海上空等温面的凹凸现象应该出现在

A. 夏季白天

B. 夏季晚上

C. 冬季白天

D. 冬季晚上

2.该时刻甲地吹

A. 西南风 B. 东南风

C. 西北风 D. 东北风

 

查看答案

    城市空间的极度蔓延是目前城市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低碳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某学者通过构造城市空间形态低碳绩效评价模型对城市空间增长的典型模式进行分析,从公共服务中心的出行距离角度探索城市空间增长的低碳化模式,为城市规划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下表为我国某市公共服务中心的平均出行距离(单位:km)比较表,据此并结合典型城市增长的模式及其公共服务中心分布图。

完成下列问题。

1.城市空间增长模式中最优的低碳化模式是

A. 现状 B. 圈层增长模式 C. 双城增长模式 D. 新城增长模式

2.最优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是

A. 新组团职能转移中心城市的经济职能 B. 新组团规模大体和中心城市处于同一水平

C. 新组团职能控制中心城市人口增长规模 D. 城市发展向各个方向均衡无限增长

 

查看答案

    安平桥是修建于南宋时期的跨海石桥,位于福建省安海镇和水头镇之间的淤泥质海湾上。该桥桥墩采用“睡木沉基”的方法修建,即先由人工平整河床底部,然后将捆扎的条木沉入淤泥作为基底,基底之上再用花岗石垒筑成不同形状的桥墩。水流急的航道采用单边或双边船形桥墩,水流缓的浅滩采用方形桥墩。古代,安平桥不仅沟通了安海湾东西两岸的交通,桥面还被作为码头,促进了当地商贸的发展。下图为南宋时期安平桥位置示意图及安平桥景观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安平桥采用“睡木沉基”方法修建桥墩的最适宜的季节,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 美国西部山火频发 B. 长江入海口盐度较低

C. 南极旅游进入旺季 D. 新西兰森林落叶纷飞

2.安平桥在水流急的航道处采用船形桥墩主要是为了

A. 减少桥底的泥沙淤积 B. 减少水流对桥墩的冲击

C. 提高上游枯水期水位 D. 减少潮汐对河水的顶托

3.与在桥两端的海岸建设码头相比,南宋时期利用安平桥桥面作为码头的原因是

A. 桥梁坚固,便于马车通行 B. 海湾宽阔,便于躲避台风

C. 桥面平整,利于货物堆放 D. 桥下水深,利于船只停泊

 

查看答案

    风化坑是岩石顶面上因积水风化作用而产生的凹坑,在坑体地势较低处,会形成一个出水口,为坑内积水外泄的主要路径,坑侧壁呈内凹状(最凹处与出水口高度一致)。我国亚热带季风区(冬干夏湿)海岛上的花岗岩风化坑就最为典型,研究者在凹坑内发现,岩石中的长石经外力作用,其钙、钾等元素流失,并向拈土矿物转化。读风化坑景观示意图和风化坑剖面示意图。

完成下列各题。

1.推测最易发育风化坑地貌的部位是

A. 坡度较大的凸坡 B. 坡度平缓的凸坡 C. 坡度较小的凹坡 D. 坡度陡峭的凹坡

2.较浅的风化坑内无风化碎屑物的主要原因是

A. 旱雨季的风水搬运

B. 潮汐的海浪搬运

C. 光照的物理风化分解

D. 积水的化学风化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