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图甲是某著名湖泊,图乙表示其水位变化情况。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乙所给的信息...

图甲是某著名湖泊,图乙表示其水位变化情况。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乙所给的信息说明(  )

A. 4、7两月的水位差比1、4两月的水位差大

B. 4、7两月的水域面积差比1、4两月的水域面积差大

C. 4、7两月的水量差比1、4两月的水量差大

D. 4、7两月的盐度差比1、4两月的盐度差大

2.近年来,①、②两线的距离逐渐靠近,最可能的原因是(  )

A. 该湖泊冬季水量减少 B. 该湖泊夏季水量增加

C. ①以内湖底泥沙淤积 D. ①、②之间湖底泥沙淤积

3.与③河段河流水文特征不符合的是(  )

A. 淡水水质 B. 夏季断流 C. 冬季凌汛 D. 夏季洪涝

 

1.B 2.C 3.B 【解析】 1.图中没有等高线数值和盐度值,从图中读不出水位差、水量差和盐度差;从图中只能读出4、7两月的水域面积差比1、4两月的水域面积差大。 2.①、②两线的距离逐渐靠近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①向外扩展,向②接近,原因可能是①内湖底泥沙淤积,也可能是冬季水量增加;二是②向①接近,原因可能是夏季水量减少。 3.图乙可知该湖泊7月份水位最高,图中③河段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夏季气温高,水量大,不会断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读某河流干流和流域范围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河流的甲—乙河段流域范围非常狭窄,其主要原因是

A. 泥沙淤积使河床过高,支流难以汇入

B. 河流两岸被高山束缚,山高谷深

C. 上游气候寒冷干燥,支流稀少

D. 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

2.下列关于图中丙地区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气温年较差小,降水量季节变化明显

B. 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东北信风带控制

C. 地势起伏大,气候垂直变化显著

D. 寒潮、台风等气象灾害频繁发生

3.该河流中、下游平原是重要农业区,影响其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是

①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 

②水、陆交通发达,便于粮食大量出口 

③历史悠久,种植经验丰富 

④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⑤科技发达,机械化水平高 

⑥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

A. ①②④ B. ①③⑥ C. ②④⑤ D. ③⑤⑥

 

查看答案

下图为某假想陆地的一部分,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甲地的气候类型是(  )

A. 热带季风气候 B. 温带海洋性气候

C. 地中海气候 D. 热带草原气候

2.F为一小岛,1月份西侧月平均气温大于0℃,且降水量较大,其成因分析正确的是( )

A. F岛地处热带地区,因而降水较多,温度较高

B. F岛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因而降水较多,温度较高

C. F岛处于季风区,冬季处于西北风迎风坡,同时岛屿气候的海洋性明显,故西侧1月份降水量较大,温度较高

D. 受全球变暖影响,小岛西侧降水较多,气温较高

 

查看答案

4示意日本本州岛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完成问题。

1.导致该岛滨海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形 B. 太阳辐射 C. 土壤 D. 降水

2.(小题2)导致N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地早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形 B. 洋流 C. 土壤 D. 降水

3.(小题3)导致P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N地晚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形 B. 洋流 C. 太阳辐射 D. 降水

 

查看答案

下图所示为一假想地区某月等温线分布。图中P处因受地形影响气温出现异常。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P点的气温可能为(    )

A. 20℃或16℃ B. 25℃或14℃

C. 17℃或18℃ D. 23℃或15℃

2.该图所示可能是(    )

A. 北半球的2月 B. 北半球的8月

C. 南半球的2月 D. 南半球的8月

3.仅从气候因素考虑,若要在M、N两地中选一地点建海滨浴场,正确的方案及理由是 (   )

A. M地:气候温和湿润 B. M地:夏季晴天多,日照充足

C. N地:气候温和湿润 D. N地:夏季晴天多,日照充足

 

查看答案

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二分二至日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的一部分。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处于同一日的一组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如果图中风带皆影响大陆西岸,那么最不可能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是(  )

A.  B.  C.  D.

3.如果图中风带和气压带皆影响大陆西岸,那么①②③④图中都有可能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A. 温带海洋性气候 B. 地中海气候 C. 热带沙漠气候 D. 热带草原气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