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杂粮是贵州省的优势作物,其种植历史悠久,种类丰富,具有各种独特的风味,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特殊的保健作用,深受人们喜爱。近年来,贵州威宁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以“一村一品”为主线,推进特色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引导农民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积极发展小杂粮生产和加工,支持小杂粮加工企业进行资源整合,把“小杂粮”做成了“大企业”,促进了农民增收。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近年来,影响威宁杂粮种植形成“一村一品”特色和把“小杂粮”做成了“大企业”的因素有( )
A. 市场和交通 B. 科技和土壤
C. 市场和政策 D. 气候和土地
2.威宁县城集聚了100多家杂粮加工企业,与乡村相比,县城杂粮产业集聚的最大优势条件是( )
A. 杂粮种类丰富、品质佳 B. 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
C.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价廉 D. 人口稠密,接近消费市场
3.威宁杂粮产业的发展对周边一些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启示是( )
A. 发挥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增加其附加值 B. 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种植规模
C. 提高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加快种植速度 D. 加强新品种的选育推广,提高科技含量
2018年春,北京的一场四月雪为清明小长假带来了不一样的风景。一位摄影爱好者发现在一片铺着方形地砖且空着的停车场上,出现了一个个白色的“馒头”状的小雪堆(下图),且每个雪堆都位于一块方砖的正中央。据了解,这种方砖的中心有个空洞,会露出土壤,属近年流行的“可呼吸”地面铺装。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关于此次北京普降罕见大雪的成因,说法正确的是( )
A. 春季迅速增温导致的强对流天气 B. 强冷空气南下形成的冷锋天气
C. 暖湿气流北上形成的暖锋天气 D. 冷气团湿度增大而产生的明显降水
2.照片显示的“雪馒头”形成的原因有( )
①土壤较地砖比热容大,升温较慢,其上积雪融化较慢②地砖中心空洞积雪厚
③土温比气温低,积雪融化慢④砖面比泥土升温快,温度高,其上积雪融化较快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3.与水泥地面比,这种方砖铺设的地面使( )
A. 热岛效应更强 B. 地下径流更少
C. 城市内涝减轻 D. 蒸发量比较小
下图为我国西部地区7月平均气温分布示意图.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关于甲处地形及影响其7月等温线分布因素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 柴达木盆地,太阳辐射 B. 黄河谷地,地形
C. 秦岭山地,大气环流 D. 祁连山地,地形
2.有关乙地成为我国夏季高温中心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气候干旱,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强 B. 纬度较高,太阳辐射受到的削弱作用小
C. 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 D. 地表缺植被保护,比热容小,升温快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图中等高距均为20米,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图示河流岸边A处的居民观察日出最佳的时间(地方时)可能为( )
A. 3月21日6时左右 B. 6月22日5时左右
C. 9月23日5时左右 D. 12月22日6时左右
2.图中河流的流向为( )
A. 东北流向西南 B. 西北流向东南
C. 西南流向东北 D. 东南流向西北
灯笼是我国的传统工艺品 ,是喜庆的象征 。古代竹编灯笼是用天然竹子、油纸、粘纸经过工匠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的 。福建省莆田市的船渡村,是一个有着百余年制作竹编灯笼历史的“ 灯笼村” 。过去村里无论男女老幼都会做灯笼 ,编制的灯笼在当地十分吃香。如今,大部分村民放弃了这一传统手工艺 ,全村仅剩七八家灯笼作坊 ,编制灯笼的传统手工艺正面临失传的境地 。下图为灯笼家庭制作图 。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福建莆田历史上制作灯笼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A. 气候温暖湿润 B. 水陆交通便利
C. 竹林资源丰富 D. 消费市场广阔
2.历史上莆田灯笼用油纸糊裱的主要目的是
A. 增加透光性 B. 防风防雨
C. 防止烫伤手 D. 增加美观度
3.与古代竹编灯笼相比 ,现代铁丝灯笼的主要优势是
A. 材料成本较低 B. 剪断裁弯容易
C. 不可回收再利用 D. 使用寿命较长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澳大利亚甘蔗种植面积约50万平方千米,所产原糖75%以上销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全球第三大原糖出口国。左图为澳大利亚地区略图,右图为达尔文和莫里连气候统计资料。
材料二:下表为澳大利亚不同时期农业生产模式对比。
注:燃烧蔗叶收割是指收获前焚烧蔗茎上的叶,经证实该方式会降低土壤中的微生物活性及土壤物理化学性能。蔗叶还田收割法,是指收获前后不焚烧甘蔗叶,机械收获时被切成段的甘蔗叶覆盖在甘蔗地上,使之自然腐化。
(1)达尔文与莫里连多雨季节的盛行风风向分别是 和 ,达尔文雨季盛行风的成因 ,并说出两种2—4月份莫里连甘蔗生长易遭受的气象灾害 、 。
(2)分析蔗叶覆盖还田对土壤的有利影响。
(3)判断新式生产模式对当地农民收入增减的影响并说明理由。
(4)某年7月17日,当中国南极中山站(69°22'S,76°22'E)科考队员们迎来极夜后的第一次日出。中山站极夜持续时间约为 天。当科考队员看到日出时,达尔文(12°28'S, 130°51'E)地方时为 (精确到分),从该日到达尔文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时,太阳直射点走过的纬度差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