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红枣是传统的滋补保健食品,在国内及东南亚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我国红枣大体分为两大...

    红枣是传统的滋补保健食品,在国内及东南亚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我国红枣大体分为两大产区:一是西北地区(新疆、甘肃等),二是中东部地区(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等)。随着“红枣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新疆红枣种植面积在2013年已突破600万亩大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在全国红枣产量省区排行榜中,新疆红枣也从1995年的名不见经传跃居至2015年的第一位。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结合两大产区的环境特点,推断红枣的生活习性为

A. 喜湿怕渍涝 B. 喜高温怕光

C. 喜光不耐寒 D. 耐旱耐盐碱

2.新疆红枣在全国产量省区排行榜中跃居首位,主要得益于当地

A. 政府引导扶持 B. 土地资源广阔

C. 气候优势明显 D. 灌溉水源充足

3.新疆销往国内外的红枣以干枣为主。相比鲜枣,干枣最主要的优势是

A. 增加当地就业机会,使农民增收 B. 品牌价值高

C. 保存时间长,适合长距离运输 D. 口感更好,营养价值更高

 

1.D 2.A 3.C 【解析】 该题组以红枣生产为背景主要考查农业区位因素。 1.图示两大主产区是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西北地区环境特点是气候干旱,华北地区环境特点是土壤盐碱化严重。推断红枣的生长习性是耐旱耐盐碱,D对。两地区都位于暖温带,说明红枣不喜高温,不耐寒,A、B、C错。选D。 2.根据材料,随着“红枣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新疆红枣种植面积在2013年已突破600万亩大关,故新疆红枣在全国产量省区排行榜中跃居首位,主要得益于当地政府引导扶持。选A。 3.相比鲜枣,新疆销售干枣最主要的原因是保存时间长,适合长距离运输,C对。晾晒对增加当地就业机会作用小,不是主要原因,A错。干枣并没有形成更好地品牌价值,B错。鲜枣的口感更好,营养价值无明显差异,D错。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示意岷江上游流域民族聚落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推测图中汉族居民最主要从事的农业生产为

A. 游牧业 B. 种植业

C. 林果业 D. 淡水鱼养殖业

2.藏族聚落分布区高山草甸面积广,其聚落

A. 规模小、数量少,分布分散 B. 规模大、数量多,分布集中

C. 规模小、数量多,分布分散 D. 规模大、数量少,分布集中

3.羌族在该区域居住历史悠久,与汉族聚落分布区相比,其居住区的优势条件是

 

A. 取水便利 B. 地势平坦

C. 交通便利 D. 易守难攻

 

查看答案

下图为我国传统民居邮票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传统民居的典型分布地区是

A. 甲—东北平原 B. 乙—长江中下游平原

C. 丙—华北平原 D. 丁—黄土高原

2.夏季,甲传统民居所在地区

A. 新雨山头荔枝熟 B. 沟壑纵横风雨狂

C. 小麦登场雨熟梅 D. 家家打稻趁霜晴

 

查看答案

下图为我国三大自然区分布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有关区域含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是一个区域

B. 区域之间一定具有明确的分界线

C. 区域内部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很难形成区域特点

D. 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划分出来的

2.关于我国三大自然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Ⅱ区比Ⅲ区纬度高,故热量较Ⅲ区差

B. Ⅲ区与Ⅰ区南部因距海远近不同,故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作为两区域的分界线

C. 随纬度位置变化的热量状况是决定Ⅰ区自然区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D. Ⅲ区太阳辐射弱,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3.E山脉一线把Ⅰ自然区分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关于我国南北方人类活动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北方地区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只能生长春小麦

②北方地区的民居多平顶房,平顶房可节省建筑材料,兼作晾晒农作物的场地

③苹果的主产区是南方地区,柑橘的主产区是北方地区

④北方重工业发达,南方轻工业发达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环境部公布我国2018年度169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监测部分排名(如下表)。

指出我国城市大气质量分布的总体地区差异,并简析大气污染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查看答案

[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雷讷(68°N,13°E)是挪威莫斯克内斯的行政中心,人口仅342人。尽管位置偏僻,但旅游业发展迅速。雷讷被誉为挪威最美的村庄,一生绝对值得一去的地方!青蓝色的港湾坐落在峡湾和高山间,尽显北欧旷野美景。红色的渔夫小屋如今成了游客的住房。

列举雷讷小镇可以开发的旅游项目,并分析我国在发展特色旅游小镇过程中可借鉴的经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