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某大学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数字评估,完成中国某重要地理分界线(过渡带)分布图的绘制。读“该分界线西段、中段、东段示意图”(下图)。
回答下列各题。
1.该线最有可能是我国
A. 水田与旱地集中分布区的分界线 B. 人口分界线
C.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D. 外流区与内流区分界线
2.导致该线西、中、东段南北宽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 海陆位置的差异 B. 海拔高低的差异
C. 纬度位置的差异 D. 大气环流的差异
3.GIS在绘制该线时的作用主要是
A. 获取相关地理空间信息 B. 确定地理事物空间位置
C. 空间数据的分析与应用 D. 将相关信息立体化呈现
读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在铁路沿线设置草方格沙障,其主要生态功能是( )
①保留水分 ②改变气候类型 ③削弱风力 ④改变植被类型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2.图中A地区近年来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葡萄酒酿造业原料生产基地,该地区有利于葡萄种植的自然条件是 ( )
A. 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B. 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C. 冰川融水丰富,灌溉便利 D. 平原广阔,黑土肥沃
3.图中A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较明显的土壤盐碱化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①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份不易下渗
②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③农业耕种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
④地处河谷地区,水流平缓,对土壤侵蚀作用微弱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4.图中B处在汉朝时还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而现在已变成一片沙漠,其人为原因是( )
A. 气候由湿润向干旱转变的结果 B. 植被由草原向荒漠退化的结果
C. 农业由耕种向畜牧转变的结果 D. 人类过渡开垦和放牧对植被破坏的结果
5.图示区域内甘肃、宁夏在黄河附近形成一条“工业长廊”,根据图中信息判断该工业地带属( )
A. 以棉、毛纺织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B. 以农产品加工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C. 以石油、煤炭开采为主的工业地域 D. 以有色金属冶炼和水电为主的工业地域
2014年11月我国泉州、广州、南京、蓬莱等九城市签署《联合推出“海上丝绸之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泉州共识》文件。
结合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路线
A. 向西到达地中海沿岸 B. 向东北可达白令海峡
C. 冬季有利我船队回国 D. 马六甲航段多发地震
2.“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将
①提升各申报城市对外交往的知名度 ②证明各申报城市生态环境的独特性
③利于各申报城市保护相关文物古迹 ④提升各申报城市旅游资源组合效益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
3.我国提出建设“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加强与相关国家经济合作。此战略有利于我国
A. 引进技术 B. 获得资金 C. 开拓市场 D. 出口原料
根据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甲乙两地比较,其共同点表现为( )
A. 纬度较高,年温差大,年降水量稀少 B. 地势低平,河流航运价值都比较高
C. 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 在世界人口分布中都属较稠密地区
2.甲乙两地均是世界重要的酿酒葡萄生产区。有关两地葡萄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地常年盛行西风,气温年较差、日较差较小
B. 乙地区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光热条件好
C. 甲地深居内陆,光热资源丰富,灌溉水源充足
D. 乙地深受海洋影响,冬不冷夏不热,降水量大
3.甲地区某公司将参加在乙地区举办的包括葡萄酒生产设备、流程在内的产品生产展示会,运输其设备最近的海上航线需经过( )
A. 土耳其海峡 B. 好望角 C. 苏伊士运河 D. 巴拿马运河
利马是世界著名的“旱城”,结合利马及周边区域图,完成下列各题。
1.利马虽然被称为“无雨之都”,但建城以来城市却植被茂盛,绿树成荫,原因是( )
A. 大量开采地下水、草木生长有稳定的浇灌水源
B. 东水西调,工程措施解决了草木的浇灌水源
C. 地面辐射旺盛,水汽凝结形成的露珠,地面湿润
D. 低纬地区,海水蒸发旺,寒流的降温作用使空气底层水汽过饱和,容易凝结成水
2.甲、乙两地,纬度位置相差不大,但气候差异明显,其主要的原因是( )
A. 盛行风性质差异大 B. 洋流成因差异大
C. 地面植被差异大 D. 盛行风向差异大
下图为俄罗斯主要水泥厂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从水泥厂分布情况,可推测俄罗斯
A. 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B. 矿产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
C. 东部人口密度较西部小 D. 东部经济较西部发达
2.以下不属于甲水泥厂区位优势的是
A. 临近海港、交通便利 B. 经济发展、市场需求
C. 气候温暖、人口众多 D. 临近边界、便于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