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局部简图,其中虚线圈出的甲、乙区域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局部简图,其中虚线圈出的甲、乙区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材料二:下表为1978-2010年①河上游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统计表。

年份

耕地

林地

草地

水域

建设用地

1978

30.23%

33.74%

33.39%

1.23%

1.41%

1998

28.38%

35.25%

33.63%

1.24%

1.50%

2010

25.26%

37.19%

34.41%

1.26%

1.58%

 

(1)河西走廊分布大量绿洲主要体现了_______分异规律,其补给水源主要是_______

(2)西气东输工程建设需要挖开地表,容易造成河西走廊_______,从而导致土地_______

(3)甲、乙是我国西电东送_______线工程中的能源基地,与甲地相比,优先发展乙基地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近,可减轻_______压力。

(4)1978-2010年①河上游径流量逐渐减少,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角度简析原因。

 

(1)地方性 冰川融水(冰雪融水) (2)植被破坏 荒漠化(沙漠化) (3)北 距离市场 交通 (4)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能力升高,蒸腾作用增强,建设用地增加,用水量增加。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我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经过区域的地理环境问题。 (1)河西走廊大片绿洲是因为祁连山高山冰雪融水提供水源,属于地方性(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2)西气东输工程建设挖开地表就会破坏地表植被,河西走廊气候干旱,植被破坏易带来荒漠化问题。 (3)甲地开发黄河上游的水电,乙地利用煤炭资源发展坑口电站,是我国西电东送北线工程中的能源基地,优先发展乙基地的原因是离北京、天津等市场地近,可以减轻交通压力。 (4)结合表格信息可以看到,①河上游耕地比重有所减小,林地、草地比重有所上升,建筑用地比重也增大,这使得河流上游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能力升高,蒸腾作用增强,建设用地增加,用水量增加,河流径流量减少。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某季节局部地区简图。

(1)洋流①的流向是_______,其性质为_______流。

(2)甲群岛位于太平洋板块与_______板块的_______边界附近。

(3)此季节_______(填气压带或风带名称)被亚欧大陆上形成的_______(填具体大气活动中心名称)切断,受该大气活动中心影响,我国华北地区的主导风向为_______风。

(4)从地形角度说明乙海湾沿岸“城市群”形成的原因。

 

查看答案

“月掩金星”是月球恰好运行到金星和地球的中间时,金星被月球“掩盖”的自然现象。某地学生在日出前观赏到“月掩金星”,此时天体相对位置关系正确的是

A.  B.

C.  D.

 

查看答案

    某校学生利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开展水土流失成因探究的四次实验。四次实验中只有下表所列的条件有变化,其他条件都相同,且实验结束后坡面上都有残留沙土。

实验组

实验甲

实验乙

实验丙

实验丁

坡面坡度

15°

25°

15°

25°

降水强度

2mm/h

2mm/h

1mm/h

1mm/h

泥沙收集盘中的泥沙含量

a

b

c

d

 

完成下列各题。

1.四次实验结果可能会是

①b>a>d>c        ②d>b>c>a        ③b>d>a>c        ④c>b>d>a;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在不改造的情况下,此实验器材还可以用于模拟或演示

A. 降水对风化的影响 B. 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C. 完整的水循环环节 D. 冲积扇上河流改道

 

查看答案

下图为利比亚调水工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工程调水量最大的季节及自然原因是

A. 冬季,北部受中纬西风带影响降水多

B. 冬季,南部受副热带高压影响降水少

C. 夏季,北部受副热带高压影响降水少

D. 夏季,南部受东北信风带影响降水多

2.利比亚调水工程带来的影响有

A. 中南部地下水位明显升高

B. 缓解沿海地区的海水入侵

C. 沿海地区降水量明显增加

D. 加剧沿线所有地区盐碱化

 

查看答案

    虚拟企业是一种新型企业联盟,可以将分散的外围各实体企业的部分资源动态地整合在一起。下图为虚拟企业组织构成图。

完成下列各题。

1.与实体企业相比,虚拟企业更加注重

A. 生产协作联系

B. 国际商贸联系

C. 科技与信息联系

D. 交通地域联系

2.构建虚拟企业的根本目的是

A. 降低成本共享资源

B. 应对市场环境变化

C. 加强工业集聚效应

D. 降低产品运输成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