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差异明显。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我国流传深远的“东北八大怪”“云南十八怪”等传统民谣是对所处地区自然环境和传统民俗风情的恰当描述,具有深刻的地理学内涵。其中“大缸小缸腌酸菜”是“东北八大怪”之一。“四季衣服同穿戴”是“云南十八怪”之一。
材料二 隋唐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逐步转移到南方。在1 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江浙地区以稻米、桑蚕生产为代表的农业,以丝绸、陶瓷为代表的手工业名扬天下。下图为沪宁杭地区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分布图。
(1)在我国各地中云南之“怪”最多,简析其原因。
(2)“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参见图中照片)。简析沪宁杭地区众多古城形成这种聚落景观的地理原因。
(3)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民谣中所描述的部分现象已经消逝。以东北“大缸小缸腌酸菜”为例,简析其过去形成和现在少见的原因。
(4)19世纪中期以后江浙古城纷纷衰落,简析该时段古城衰落的原因。
读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自然资源支撑模式图,回答下列各题。
1.影响产业结构由M阶段向N阶段演进的主导因素是( )
A. 交通 B. 政策 C. 人才 D. 市场
2.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 )
A. 纺织、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部门消失
B. 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断攀升
C. 资源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渐降低
D. 新兴工业部门的种类日趋多元化
纳马夸兰作为世界上最特别的地区和地球上最不寻常的沙漠之一,被认为是世界的一个自然奇迹。这里大部分的时间是干燥和荒芜的,直到雨季来临,1000多种形态各异的野生多肉植物广布于这片狭长的土地上,野花变幻不同的色彩。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纳马夸兰沙漠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沿岸寒流降温减湿作用明显 B. 主要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C. 南非高原阻挡湿润空气进入 D. 主要受强劲离岸风的影响
2.去纳马夸兰观赏各种野花和多肉植物,最适合在( )
A. 3月 B. 6月 C. 9月 D. 11月
“一带一路”将改变中国区域发展版图,它更多强调省区之间的互联互通,产业承接与转移,有利于加快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下图为我国主要经济带(区)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一带一路”建设应分阶段实施,近期目标重点是道路、能源管线、电信、港口等基础设施共建和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程度。这个阶段新疆的建设应该着眼于( )
A. 交通枢纽中心和物流中心
B. 火车制造中心和物流中心
C. 计算机制造中心和科技中心
D. 输气管线和油气加工中心
2.下列关于图中各经济带(区)的发展方向和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A. 东北—蒙东经济区今后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B. 丝绸之路经济带应建设基础设施并承接产业转移
C. 京津冀经济区发展耗能高、耗原料多的重工业
D.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以石油、天然气管道建设为主
2015年2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上指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下图是京津冀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强度指数图,指数越大,城市之间经济流量越大。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京津冀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强度指数图显示( )
A. 廊坊指数高与距离北京近无关
B. 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的强度主要取决于城市等级、距北京远近
C. 北京的对外辐射与距离呈正相关
D. 北京对冀各城市产业转移力度大
2.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 )
A. 区域竞争互补,发挥京、津双核作用
B. 冀大力发展种植业为京、津服务
C. 将京、津大量污染产业转移到冀
D. 减弱北京与天津两城市间的联系
2016年2月,农业部发布《农业部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将马铃薯作为主粮产品进行产业化开发。马铃薯性喜冷凉,是喜欢低温的作物。其地下薯块形成和生长需要疏松透气、凉爽湿润的土壤环境。马铃薯块茎生长的适温是16~18 ℃,当地温高于25 ℃时,块茎停止生长。下面为我国马铃薯优势产区分布示意图。
结合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对我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提出的背景分析,错误的是( )
A. 马铃薯主粮化,有利于改善膳食结构,满足人民增强体质的愿望
B. 近年来,中国粮食生产受耕地、淡水等资源环境约束,原有三大主粮玉米、水稻、小麦增产潜力受限
C. 马铃薯有易种植、耐存储、价格便宜、营养丰富等特点
D. 马铃薯广获人民的喜爱,事实上我国北方地区的人们都已经将马铃薯当作了主粮
2.有关图中各优势产区发展马铃薯种植的自然条件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 东北优势区光照时间长,但昼夜温差小
B. 华北优势区降水丰沛,且昼夜温差大
C. 西南优势区地势复杂、海拔变化很大,一年四季均可种植
D. 南方优势区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无霜期长、气温高,适合马铃薯的夏季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