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某年我国部分区域资料。
地区 | 人均 GDP/元 | 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省外迁入人口占比/% |
辽宁 | 11 017 | 50.21 | 39.01 | 0.19 |
京津冀 | 10 087 | 46.96 | 42.31 | 0.35 |
山东 | 9407 | 49.69 | 35.46 | 0.10 |
沪苏 | 14 413 | 50.25 | 41.27 | 0.46 |
浙江 | 12 906 | 52.74 | 36.26 | 0.60 |
福建 | 11 293 | 43.62 | 40.01 | 0.40 |
广东 | 11 180 | 50.39 | 39.26 | 1.32 |
材料二 下表示意2005年部分国家人口与城市人口比重。
项目 | 中国 | 印度 | 巴西 | 美国 | 法国 | 日本 |
人口/亿 | 12.95 | 10.41 | 1.74 | 2.88 | 0.62 | 1.27 |
城市人口 比重/% | 37.7 | 27.9 | 81.7 | 77.4 | 75.5 | 78.9 |
材料三 2005年部分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均国民收入统计图。
(1)根据材料一判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是( )
A.京津冀 B.沪苏 C.浙江 D.广东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评价巴西的城市化特点及其所产生的问题。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印度城市化水平的特点及原因。
读某城市建成区用地面积变化图(图甲)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比例图(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该市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式,说明20世纪5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趋势。
(2)说出该市的A、B、C三大城市功能区类型,指出形成这种功能分区的最主要因素。
(3)分析该市近年来高新企业外迁的原因。
北京和深圳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对比比较明显的两个城市,下表是有关两城市城市化的统计数据(城市化率等于暂住人口和户籍非农人口之和与总人口的比值)。材料所示时段,北京和深圳城市化主要表现有( )
项目 | 1980年 | 1986年 | 1992年 | 1999年 | |
人口/万 | 北京 | 904.3 | 1 032.4 | 1 124.8 | 1 250 |
深圳 | 33.29 | 93.56 | 260.9 | 405.13 | |
户籍非农人口/万 | 北京 | 510.4 | 586.8 | 656.3 | 747.2 |
深圳 | 6.76 | 26.45 | 57.39 | 95.05 | |
暂住人口/万 | 北京 | 18.6 | 61.2 | 79.9 | 150.2 |
深圳 | 1.2 | 42.11 | 180.68 | 285.28 |
A. 城市人口增长都以户籍人口为主
B. 城市化水平都是快速持续增长
C. 深圳城市化速度远快于北京
D. 深圳城市人口超过北京
北京市计划打开5条宽度500米以上的一级通风廊道,并形成10多条宽度80米以上的二级通风廊道,进而形成一套完整的通风廊道网络系统。据此并结合北京市风向玫瑰图。
完成下列各题。
1.北京市建设通风廊道的主要目的是( )
A. 根治北京市的雾霾 B. 缓解城区热岛效应
C. 增加城区降水量 D. 增加城区生物数量
2.北京市一级通风廊道应为( )
A. 南北走向 B. 东西走向
C. 东北—西南走向 D. 西北—东南走向
下面图甲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图乙为劳动力在各行业中的百分比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在图甲中,字母E→F反映的是( )
A. 城镇化进程进入加速阶段
B. 城镇化进程进入衰退阶段
C.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 城乡差距扩大
2.图乙中,a、b表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其中b最可能处在图甲中的( )
A. C时段 B. B时段
C. E时段 D. F时段
2012年夏季北京市连续遭受几次严重的城市内涝影响。
位置 | 降水量/ mm | 径流总量/ mm | 地表径流/ mm | 地下径流/ mm | 蒸发量/ mm |
城市中心区 | 675.0 | 405 | 337 | 68 | 270 |
郊外平原区 | 644.5 | 267 | 96 | 171 | 377 |
读下表,完成下列各题。
1.城市建设导致了( )
A. 市区蒸发量减少 B. 郊区径流总量减少
C. 市区地下径流增加 D. 郊区降水量减少
2.要减轻内涝对北京市中心区的影响,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 将市中心的地表水调往郊区
B. 提倡营造“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
C. 扩大城市的规模
D. 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保护天然池塘、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