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做甲、乙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不放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甲箱比没有放土的乙箱足足高3℃。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
A. 大气的温室效应 B.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C. 大气的热力运动 D. 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甲箱温度计显示值比乙箱高的原因是( )
A. 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 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C. 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D. 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某地理兴趣小组模拟某种地貌的形成过程,做了如下实验(如图所示),步骤一:将书本打开并倾斜放于桌面上;步骤二:将小米沿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步骤三:观察桌面上形成的堆积体的外形特点。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实验模拟的地貌是( )
A. 三角洲地貌 B. 长江大峡谷地貌 C. 雅丹地貌 D. 冲积扇地貌
2.类似该堆积体的地貌多位于( )
A. 内陆河流出山口 B. 三角洲平原边缘 C. 狭长山谷底 D. 大江大河入海口
我国古代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都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地理知识,“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唐•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诗句中导致“霜飞晚”的主要原因是:( )
A. ②增强 B. ③减弱 C. ④减弱 D. ⑤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许多重要指示和批示,逐步形成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部署。提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倡导低碳生活,减少CO2排放。结合“地面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如下图)。
完成下列各题。
1.读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白天,晴天比阴雨天气气温高,是因为晴天时④较多
B. 天空呈现出蔚蓝色是因为②的缘故
C. 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所以②比较强
D. ①为短波辐射
2.倡导低碳生活,减少CO2排放可以使( )
A. ①增强 B. ②增强 C. ③减弱 D. ④减弱
下列关于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对流层中的臭氧能吸收太阳紫外辐射
B. 平流层中的水汽能吸收太阳红外辐射
C.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D. 大气通过大量吸收太阳辐射而明显增温
某城市石油化学工业发达,大气污染源较多,工业企业主要分布于谷地中(如下图)。从地形的角度,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住宅区大气污染程度夜间比白天严重
B. 一年中该城市晴天的日子很多
C. 商业区大气污染程度白天较夜间严重
D. 住宅区大气污染程度全天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