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的耕地面积约为 128 万平方千米,印度的耕地面积约为 170 万平方千 米。 在农业技术发展方向上,与美国、澳大刺亚等国重视机械化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不同,中、印两国均选择了精耕细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导致印度耕地面积大于我国的主导因素是
A. 气候 B. 地形 C. 水源 D. 土壤
2.印度的热量条件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三熟,但多数地区农作物种植实际为一年一熟或 一年两熟,其原因主要是
A. 降水季节变化大 B. 机械化水平低 C. 水土流失严重 D. 市场需求量小
不丹北部与我国西藏自治区接壤,森林覆盖率达72%,经济以传统的种植业、林业与牧业为主。
读不丹略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该国自然环境说法正确的是
A. 地形以山地为主 B. 风力侵蚀作用明显
C. 地势南高北低 D. 位于板块张裂处,多地质灾害
2.该国虽然水能资源极为丰富,但其开发利用率却很低的主要原因是
①径流季节变化大,开发困难
②资金技术短缺,开发能力不足
③河水含沙量大,水库易淤积
④以传统经济为主,电力需求小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下图示意南半球某岛的地理位置,读图答题。
图示岛屿西南部地区降水丰沛,主要是因为
A. 盛行西风受地形抬升 B. 地形下降 C. 暖流增温增湿 D. 反气旋控制多雨
读南亚地区气候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答该地区丙气候类型的主要成因及特点。
(2)从大气环流角度分析该地区乙气候类型的成因。
(3)分析乙气候特征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4)分析地形对甲气候类型的形成和分布的影响。
读某国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该国的地理位置。
(2)描述该国的地形特征。
(3)分析说明该国河流水系、水文特征与其他自然因素的关联性。
(4)阿尼哥公路建成于1965年。分析该公路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主要自然障碍。
北京市某校同学到门头沟区爨底下村参加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他们在考察报告中写道:“爨底下村以人文景观为主,辅以山水之趣,与自然交相辉映……”、“这个小山村本是由古时商路上一个驿站发展而来,……随着古道的渐渐没落与破败,爨底下村也陷入了一个举步维艰的境地。”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对古村落建筑特色的描述,最可能出自上述考察报告的是
A. 红墙绿瓦的皇家园林 B. 高低错落,利于采光通风
C. 小桥流水的江南水乡 D. 毛毡制作,利于拆卸搬运
2.考察发现,影响爨底下古村落兴衰的主要因素是
A. 气候 B. 地形 C. 交通 D. 政策
3.为实现传承与振兴,该村最适宜发展的产业是
A. 现代物流业 B. 水稻种植业 C. 高新技术产业 D. 旅游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