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读中国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

读中国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a地区应重点保护珍惜野生动植物,保持生态平衡

B. b地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立体农业

C. c地区应大力发展钢铁、机械、石化等重工业,治理大气污染

D. d地区利用自然景观丰富多样,少数民族聚居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

2.关于e地区最严重生态问题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 春季多大风且植被覆盖率低    B. 春季气温回升快且降水少

C. 夏季多雨且排水不畅    D. 夏季多暴雨且土质疏松

3.f省能源短缺,下列措施能积极有效的解决该省能源紧张状况的是(  )

①发展核电②西电东送③进口石油④对用电大户拉闸限电⑤利用风能发电

A. ①②③⑤    B. ①②③    C. 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1. B 2. D 3.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发展差异。 1.a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国土整治重点是防治沙漠化;b地区是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发展立体农业;c地区是我国的东北,重点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d地区位于我国西南,自然景观丰富多样、少数民族聚居,可以发展旅游业,但大力发展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故B正确,A、C、D错误。 2.e地为我国的黄土高原,最严重生态问题是由于土质疏松、植被破坏、暴雨冲刷等导致的水土流失,故D正确,A、B、C错误。 3.f省为广东,经济强大,科技发达,风能丰富,适于发展发展核电,风电,①、⑤正确;我国西南地区水能丰富,西电东送南线可将西南水电送至广东 ②正确;广东省临海,石油资源短缺,便利的海运利于进口石油,③正确。对用电大户拉闸限电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因此④不正确。故A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南方方言繁杂,说明南方地区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的特征是(  )

A. 交通便利,人们对外联系广泛    B. 交通不便,人群在地域上相对稳定

C. 战乱较多,人群经常迁移    D. 商品经济发达,便于人们学习各种语言

 

查看答案

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是 (     )

A. 土壤和植被    B. 气候和地貌    C. 水文和土壤    D. 植被和水文

 

查看答案

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水循环的原动力是____________

(2)把图示的水循环环节补充完整________,其中A名称是 _____,我国塔里木河流域参与的水循环环节是______(填图中字母)。

(3)修建水库或跨流域调水是人类主要对水循环中_________环节(填字母)施加的影响;南宁三中校道由原为硬化路面改为沥青路面,最主要是对水循环中__________(填字母)环节施加影响。

(4)下图表示降水后各因素对F环节的影响,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

A.               B.

C.                  D.

 

查看答案

近年来,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国家发展战略。“一带一路”是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 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贯穿亚欧大陆。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海域附近均有世界著名渔场,分别是______________,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2)2016年甲国海域附近曾发生核泄漏,给美国洛杉矶的居民造成恐慌,原因是受洋流对污染物的影响是_________

(3)明代郑和下西洋出发和返回选择的季节不同,返回时选择在____季。此时,北印度洋海区吹___风,洋流呈____时针方向运动,顺风顺水,节省动力,加快速度。

(4)纬度较高的乙地降水量与最冷月气温都比纬度较低的丙地要高的原因是受_________ 影响(填洋流名字)

 

查看答案

如下图所示,图甲为理想大陆气候分布示意图(北半球局部),图乙为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图甲的A—F中与南宁气候类型相同的字母是_______,该气候夏季多雨的原因________

(2)假如黄赤交角为0°,则图甲中A、B两区域所属的两种气候类型中不存在的是__(填字母),不存在的原因是__

(3)如果图乙中的①~⑤条等压线的数值分别是1 000hpa、1 008 hpa、1 016 hpa、1 024 hpa、1 036 hpa,此时A地形成的气压中心的名称是____,被A切断的气压带的名称是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