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下图示意甲、乙两地之间的热力环流过程。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形成该环流的根本...

下图示意甲、乙两地之间的热力环流过程。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形成该环流的根本原因是甲、乙两地(  

A. 冷热不均    B. 气压差异    C. 海拔不同    D. 湿度不同

2.图中各点气压最高的是(  

A. M    B. N    C. P    D. Q

3.若甲位于海洋,乙位于沿海,则(  

A. ①为夜晚海风    B. ②为夜晚陆风    C. ③为白天陆风    D. ④为白天海风

 

1. A 2. B 3. B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热力环流的成因,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故答案选A。 2.根据气压的分布规律可知,近地面的气压高于高空气压,因此MN两地的气压高于PQ处的气压;近地面M受热,空气上升,近地面气压较低;N地冷却,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因此N处气压大于M处的气压,因此四地中气压最高的是N地,故答案选B项。 3.由上题分析可知,M地的气压为低压,说明甲地受热,空气上升;N地的气压为高压,说明乙地冷却,空气下沉。若甲位于海洋,乙位于沿海,甲地气温高于乙地,根据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可知,时间为晚上,陆地温度较低,海洋温度较高,风从陆地吹响海洋,因此,②为夜晚陆风 ,故答案选B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

完成下列各小题。

1.根据地震波横波(S)与纵波(P)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确定外核物质接近液体状态的主要依据是(     )

A. S.P波波速明显增加

B. S.P波波速明显下降

C. S波波速突降,P波完全消失

D. P波波速突降,S波完全消失

2.图中CD代表地球内部两个明显的不连续界面,下列有关C界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代表古登堡界面    B. 位于地下2900千米

C. 地震波通过时传播速度增加    D. 地震波通过时传播速度减慢

 

查看答案

科学家目前对地球内部的研究主要通过(   )

A. 人工钻探    B. 超声波    C. 科学勘探    D. 地震波

 

查看答案

北半球的冬至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北半球昼长夜短

B.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C. 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

D. 太阳运行至近日点附近

 

查看答案

昼夜交替的周期是(   )

A. 恒星日    B. 太阳日    C. 24时56分4秒    D. 23时56分4秒

 

查看答案

太阳的能量来源于 ( 

A. 内部物质的核聚变反应    B. 太阳黑子和耀斑的强烈活动

C. 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D. 氢原子裂变过程中释放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