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

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①固定表土            ②减少径流            ③沉积泥沙        ④降低风速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A. 洪水期持续放水    B. 枯水期持续放水

C. 洪水期集中放水    D. 枯水期集中放水

3.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A. 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    B. 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C. 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D. 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1.A 2.D 3.C 【解析】 1.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而植被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作用,故A正确。 2.将水库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冲走需要河水具有较大的侵蚀和搬运能力,而河流的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量和流速呈正相关。河流在洪水期不需水库放水即可完成河床清淤,故排除A、C选项。河流在枯水期流量和流速较小,侵蚀搬运能力弱,此时水库中蓄积的水量集中放水,可以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但是持续放水需要的时间较长,单位时间内所放水量也不能过大,因此影响下游河床的清淤效果,故D 正确,B错误。 3.“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故C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为北半球陆地理想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1)图中表示同一种陆地自然带的两个字母是______,其中位于大陆西岸的是______气候(填名称)

(2)图中D表示的自然带是______,H地山脉的基带是____

(3)从D→C→B→A的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带__________ 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基础是_____

(4)从D→E→F自然景观变化是_______、草原、_______

(5)在图中的各个字母的自然带中,南半球缺失的两个自然带(字母)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某两条河流的流量过程曲线示意图,

(1)河流甲最大径流量出现在______月,其补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

(2)河流甲______(有或无)断流现象,其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青藏高原和___________地区

(3)河流乙一年有两个汛期,其中A汛期是__________补给形成的,B汛期是______补给形成的,分布在我国的_______________地区。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是“亚洲季风图”

(1)左图是亚洲季风图,此时对应右图中的_______ (填 E、F、G 字母)

(2)此时,B 处盛行________季风(风向),主要成因是_______

(3)在B季风影响下,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呈_______(顺/逆)时针方向流动

(4)④风带名称是_______

(5)受①④交替控制的气候类型是____气候,其降水特点为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某区域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至⑤点,气压最高的是_________,气压最低的是_________

(2)若图示区域热力环流为白天的海陆风,则A、B两地为陆地的是_______;若图示环流为南半球中纬环流,则A地气压带为_______,其成原因是______(热力或动力)原因;

(3)若图示环流为城市热岛环流,则表示郊区的是____。若仅考虑热力环流,城市比乡村更多________(晴天或雨天)。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地球自转示意图

(1)图示节气为北半球的_________,时间为________日前后

(2)A点的地理坐标为______________

(3)此时,ABC三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是______点,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_________

(4)此时B点的太阳高度为_________,其日落时间为_________

(5)此时C点的地方时为_________,其昼长为_________小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