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下图中模式为先在山坡上沿等高线挖沟,将沟内挖出的底土在沟前培埂(右图中A处),再...

下图中模式为先在山坡上沿等高线挖沟,将沟内挖出的底土在沟前培埂(右图中A处),再用沟上沿的活土回填到沟的下方(右图中B处),最后在内斜坡一例(右图中C坡)栽种小树苗。(40°N夏至日昼长约为15小时)下面左图为我国某地(40°N,112°E)南坡的植树造林整地模式示意图,下右图为沿左图中PM一线所作的剖面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一年中的正午时分,右图中的沟内小树苗能全部被阳光照射的时间约为

A. 60天    B. 100天    C. 180天    D. 340天

2.6月22日,右图中的沟内小树苗全部能照射到阳光的时间最接近

A. 1小时    B. 2小时    C. 3小时    D. 4小时

3.有图中,A埂的作用是

A. 改变沟内光照    B. 拦蓄地表径流

C. 升高沟内温度    D. 增加地表粗糙度

 

1. B 2. C 3. A 【解析】 考查正午太阳高度及其计算。 1.读图可知,图中沟内侧与水平面的夹角为60°,说明只要正午太阳高度达到60°,沟内小苗即可全部被阳光照射,该地位于北纬40°,计算可得,太阳直射点位于北纬10°时,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60°,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大于60°的时间为(23.5°-10°)/47°*2*180天,约100天,故选B。 2.该日太阳从地平线升起时,太阳高度为0°,该日正午太阳高度为73.5°(90°-40°+23.5°),则该日太阳高度变化为147°,而当太阳高度大于60°时,沟内小树苗能够被全部照射,期间太阳高度变化幅度为(73.5°-60°)*2=27°,该日北纬40°昼长为15小时,计算可得,该日沟内小树苗能够全部照射的时间为3小时,故选C。 3.由材料可知,图中A埂是将沟内挖出的底土在沟前培成,位于南面,可以减少正午阳光对沟内小苗的照射,有利于成活,A对。树苗种在沟内,本身就有拦截地表径流的作用,没有必要再培土到树顶,积水过多,不易成活,B错。A埂遮挡了光照,对于沟内温度影响不大,C错。增加地表粗糙度主要是为了防风,而小树种在沟内即可防风,D错。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为某城市3月底的平均气温及热力环流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丙处城市功能区最可能是(  )

A. 工业区    B. 商业区

C. 住宅区    D. 公园绿地

2.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梨花最早开放的地点是(  )

A.     B.     C.     D.

3.城市广泛采用种植草木的绿色屋顶,将(  )

A. 减少地区蒸发量    B. 减弱城区热岛效应

C. 增大城区径流量    D. 增强城乡热力环流

 

查看答案

近年来海洋地理学家研究发现全球气候变化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海冰的进退:冰进(海冰较常年增多)会导致狭窄的海峡水流通量减少,海峡西侧水位增高,北上水流增加。冰退则相反。下图某海峡内一年365天,风力都在8级以上。即便是万吨巨轮,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也被震颤得像一片树叶。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示海峡的冰进现象会出现在

A. 2月    B. 5月    C. 9月    D. 12月

2.该海峡发生冰进时,短期内将导致图中区域

A. 赤道附近海域东西温差增大    B. 赤道向南极输送的热量减少

C. 澳大利亚东岸地区降水减少    D. 南美大陆西岸地区降水增加

3.下列叙述不属于导致海峡波涛汹涌的是

A. 南极大陆的干冷空气与美洲大陆相对湿暖的气流南北交换

B. 南极辐合带在南纬60°附近通过海峡中部,东风环流和两风环流在此汇合

C. 太平洋、大西洋在这里交汇,水域面积窄,狭管效应明显

D. 水面对风力的阻挡作用小,风浪大

 

查看答案

下图为世界某地理要素等值线(单位:千米)的空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地理要素是

A. 海拔高度    B. 地壳厚度    C. 冰川厚度D.海洋深度

2.R值为

A. 20    B. 30    C. 40    D. 50

3.地震高发地是

A.     B.     C.     D.

 

查看答案

读某内陆国主要城市及河流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甲地区有两个雨季,分别是2—3月和7—9月,年平均降雨1550毫米。其原因是

A. 2—3月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    B. 2—3月受赤道低压的控制

C. 7—9月位于东北信风迎风坡    D. 7—9月位于西南风迎风坡

2.该国主要城市多分布于中部地区,其主要的自然影响因素是

A. 地形    B. 河湖    C. 土壤    D. 矿产

 

查看答案

南极冰盖表面的剧烈辐射冷却使得近地层空气密度增大,海拔较高处近地空气密度比同一水平面上其他位置的空气密度大,并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加速向下运动,形成下降风,其风力大,破坏性强。读“南极大陆等高线分布图”。

回答下列各题。

1.从形成过程分析,下降风现象和常见的大气运动现象相似的是

A. 海风    B. 陆风    C. 山风    D. 谷风

2.在我国四个南极科考站中,下降风最为典型的科考站是

A. 长城站    B. 昆仑站    C. 泰山站    D. 中山站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A. 图中下降风典型地区的主导风向以偏东风为主

B. 晴朗的白天或多云的夜晚下降风的强度较大

C. 研究下降风,对于南极科考的顺利进行有积极意义

D. 出现下降风时,近地面大气中会出现逆温现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