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南亚局部略图。孟加拉湾是风暴潮的多发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南亚局部略图。孟加拉湾是风暴潮的多发区,也是风暴潮的重灾区。 

材料二: 我国一艘远洋船经过图示海域的航行日志记录:今天继续保持昨天的总体航向;北京时间8时20分太阳从正东方海面升起;桅杆的影子在正北方时,影子比昨天明显长一些;日落时北京时间为20时4分。

(1)指出孟加拉湾风暴潮的多发季节,并说明原因。

(2)分析图中灌溉农业区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3)描述图中A河上游的水文特征。

 

(1)夏季(5~10 月)。 夏季飓风频繁;正值雨季,河流径流量大;海潮的顶托作用等。 (2)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充足;冲积平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河流众多,水源充足;纬 度低,生长期长;地形平坦,耕地面积广;雨季短暂,旱季长。 (3)A 河上游径流量大,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流速快;含沙量较小;无结冰期等。 【解析】 本题以孟加拉国为背景,考查孟加拉湾风暴潮、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河流的水文特征,意在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1)飓风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孟加拉湾位于北半球,夏季(5—10月)气流上升较快,所以孟加拉湾风暴潮的多发季节为夏季;孟加拉湾夏季成为风暴潮的多发时间的原因主要从气候、海陆位置等角度进行分析,该地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河流径流量大,对海水的顶托作用强。 (2)本题主要考查农业自然区位条件分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位于大河沿岸的冲积平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该地旱季较长,水分条件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这里河流众多,水源充足;位于热带,纬度低,生长期长;地形平坦,耕地面积广;雨季短暂,旱季长,光照充足。 (3)A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从径流量、季节变化、流速、河流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考虑。该地为热带季风气候区,有明显的旱雨两季,河流的径流量大,季节变化大;无结冰期;上游地区地势起伏大,流速快;植被覆盖率高,含沙量较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橡胶树喜高温、高湿、静风环境,气温在5 ℃以下易受冻害。我国西双版纳(下图)地形以山地为主,全州森林覆盖率达63.68%,有占全国1/4的动物和1/6的植物。自1953年科研人员在当地试种橡胶取得成功开始,西双版纳逐步发展为我国橡胶生产重点地区。早期当地单一种植橡胶树,造成严重水土流失。近年来,当地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形成“胶林+中草药”“胶林+茶树”等经营方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分析西双版纳成为我国橡胶重点产区的有利自然条件。

(2)分析早期单一种植橡胶树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3)说明林下经营模式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原因。

 

查看答案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差异显著。下图是“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图”和“部分典型动物、传统民居的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关于沙漠之舟生活地区自然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B. 位于我国最大的盆地内,有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C. 地广人稀,可垦耕地多,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瓜果和蔬菜生产基地

D. 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目前和将来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

2.高原之舟生活地区的地形特点是(   

A. 千沟万壑    B. 冰川广布,雪山连绵

C. 地势坦荡    D. 地表崎岖,多喀斯特地貌

3.造成图中两省传统民居差异的基本因素是(   

A. 土壤和植被    B. 气候和地形

C. 水文和土壤    D. 植被和水文

4.关于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我国国土最南端和最北端均位于东部经济地带

B. 五个自治区均位于西部经济地带

C. 中部经济地带位于地势的第二级阶梯

D. 西部经济地带生态环境脆弱

5.我国反映地理知识的诗词、谚语众多,如①“清明时节雨纷纷”、②“黄梅时节家家雨”、③“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④“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①②③④依次反映的是我国哪几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A. 青藏高原 黄土高原 黄淮海平原 西北地区

B. 云贵高原 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平原 青藏高原

C. 东南沿海地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平原 西北地区

D. 江淮地区 华北平原 西北地区 四川盆地

 

查看答案

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结合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B. 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

C. 工业化的起步源于第三产业的发展

D. 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2.在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人类开发资源的能力大大提高    B. 成长阶段后期,区域原有优势逐渐丧失

C. 工业和城市迅速扩张    D. 人地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协调

3.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是(   

A. A-B-C    B. B-C-A    C. C-A-B    D. B-A-C

 

查看答案

下图为我国四地冬季开始和结束日期资料图。读图回答题。

1.若四地为我国的四大平原,则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 ①—华北平原    B. ②—东北平原

C. ③—长江中下游平原    D. ④—珠江三角洲

2.的纬度比低,则最可能位于

A. 四川盆地    B. 青藏高原    C. 东南丘陵    D. 华北平原

 

查看答案

纪录片《航拍中国》带观众领略秦岭南北的迥异风光。请根据该片的部分解说词和图像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解说词一:“一山一水决定了陕西的格局,把陕西一分为三。……早春时节,自北向南,黄土高原大雪飘飞,关中平原小麦滴翠,陕南山地鲜花怒放。”

解说词二:“迥异于南方梯田的润泽,黄土高原上为旱地梯田。陕北的春天来得晚,春播之后的梯田,常常要铺上塑料薄膜。”

解说词三:“泾河与渭河的交汇,诞生了一个成语:泾渭分明。泾河的清与浊,常常随着季节发生交替变化。夏天的丰水期,两条河的含沙量都很高,界限不明晰。到了冬季枯水期,泾河的含沙量会猛降到现在的千分之一左右,这时候就会呈现泾渭分明的标志性景象。”

1.陕西的“一山一水”分别指(   

A. 秦岭、渭河    B. 秦岭、淮河

C. 大巴山、汉江    D. 太行山、汾河

2.关于陕西省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均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B. 均位于我国北方地区

C. 境内河流春季易发生凌汛    D. 陕南山地位于亚热带

3.陕西梯田的南北差异表现为(   

A. 南方种春小麦,北方种冬小麦    B. 北方梯田热量更充足,土壤更肥沃

C. 南方梯田更重视引水灌溉工程    D. 北方地膜覆盖的作用是保温、保水

4.泾河的清与浊随着季节发生交替变化,主要体现出(   

A. 季风气候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B. 黄土高原冬季受侵蚀更强烈

C. 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D. 泾河流量的年际变化非常大

5.唐代诗人杜甫的《秋雨叹》中:"浊泾清渭何当分",泾水浊而渭水清最合理的解释是渭河(   

A. 上游水土流失加剧    B. 主要流经平原,泥沙淤积

C. 上游人口、城市众多    D. 流速快,侵蚀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