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秘鲁东南的圣母河(如下图)流域森林茂密,雨量丰沛,...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秘鲁东南的圣母河(如下图)流域森林茂密,雨量丰沛,但季节分配不均,6-8月为旱季,12月到次年3月为雨量特别大的雨季。该河流因盛产沙金而远近闻名,考察发现其金粒主要来源予南部山区的岩浆岩和变质岩中。地质学者在其河道的河床底部、边滩、河漫滩等位置均发现了沙金颗粒,但不同的河段沙金的粒径和富集的位置有较大的差异,河流两侧被牛轭湖围绕的古河漫滩是沙金的高富集区。自上个世纪50年代发现沙金后,大量淘金者的迁入使圣母河沙金长期处于无序开采状态,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其严重的破坏。

(1)指出12月一次年3月、6—8月影响圣母河流域的气压带或风带,并分别说明其对圣母河沙金形成、开采的有利影响。

(2)说出上游河段沙金颗粒的粒径特点及其富集在河道中的位置,并分析原因。

(3)据下图说明古河漫滩沙金富集区的形成过程。

(4)说明圣母河流域大规模无序开采沙金对河流水文生态的影响。

 

(1)图示区域12~次年3月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丰富,较强的地表径流侵蚀南部山区含金矿的岩石,将沙金搬运到河流中沉积;6~8月受东南信风影响,降水少,河流水位下降,河滩出露,利于沙金的开采。 (2)粒径较粗(大),富集在河床底部。上游河段流经山区,地势起伏大,流速快,搬运作用强,粗大的沙金颗粒难以被河水搬运而沉积在河床上。 (3)受地转偏向力作用,河水主要流向北(左)岸,南(右)岸流速慢,含金沙石堆积形成边滩;北(左)岸不断被侵蚀,南(右)岸边滩堆积体不断增大,河流逐渐变弯形成面积较大的含沙金河漫滩;在凹岸处水流强烈的侧蚀作用下,河流裁弯取直,弯曲河道与河流分开,河漫滩废弃形成古河漫滩沙金富集区。 (4)改变河道,使河流含沙量增加(或水流变得紊乱),严重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地理信息获取,知识整合以及迁移能力,总体难度较大,综合性强。 (1)读图可知,图示区域位于南纬10°-20°之间大陆西岸,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12~次年3月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丰富,较强的地表径流侵蚀南部山区含金矿的岩石,将沙金搬运到河流中沉积;6~8月受东南信风影响,降水少,河流水位下降,河滩出露,利于沙金的开采。 (2)沙金粒径大小主要结合水流速度对沉积作用的影响进行分析。上游河段流经山区,地势起伏大,流速快,搬运作用强,粗大的沙金颗粒难以被河水搬运而沉积在河床上。 (3)古河漫滩沙金富集区的形成过程要结合流水的侵蚀、沉积作用进行分析叙述。图示地区位于南半球,所以受地转偏向力作用,河水主要流向北(左)岸,南(右)岸流速慢,含金沙石堆积形成边滩;北(左)岸不断被侵蚀,南(右)岸边滩堆积体不断增大,河流逐渐变弯形成面积较大的含沙金河漫滩;在凹岸处水流强烈的侧蚀作用下,河流裁弯取直,弯曲河道与河流分开,河漫滩废弃形成古河漫滩沙金富集区。 (4)圣母河流域大规模无序开采沙金对河流水文生态的影响主要从对水文及生态的不利影响进行分析。大规模采集沙金,改变河道,使河流含沙量增加,严重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环渤海地区水资源极为短缺,为了增加水资源的供应,人们正在探索一种新途径——海冰淡化。海水含有钠、钾等多种盐类物质,在结冰过程中析出盐分,但是一部分高盐度盐水仍然会被包裹在冰块内。开采的海冰在适当的温度下放置两个月左右,其内部的高盐度盐水会沿着冰裂缝自然排除,之后融化的海冰就符合淡水的标准。海冰资源的丰富度受太阳辐射、水体深度(储热量)、盐度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独特的地理条件使渤海形成了丰富的海冰资源,但空间分布不均(如下图)。

(1)据上图,描述渤海海冰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

(2)分析辽东湾海冰资源较为丰富的原因。

(3)推测目前渤海海冰还未进行大规模商业化生产的原因。

 

查看答案

当太阳、卫星、地面天线(俗称锅盖)三点共线时(如下图),地面天线会接收大量太阳电磁辐射,卫星信号因受到强烈干扰导致电视画面不清晰甚至黑屏,这种现象就是日凌。我国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中星6B定点于(00,1160E)上空,为央视、上海卫视等电视台提供信号传输服务。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北京市居民如果想接收中星6B的电视信号,在安装卫星地面天线(锅盖)时,应将其朝向

A. 东方    B. 南方    C. 西方    D. 北方

2.日凌现象每年发生两次,北京发生第一次日凌现象的时间在

A. 春分日前    B. 春分日后    C. 秋分日前    D. 秋分日后

 

查看答案

中华哲水蚤是我国近海重要的浮游动物,其生存繁殖受水温影响显著(一般要求水温低于27℃),广泛分布于黄海和东海水域。近些年的研究发现,受季风海流作用中华哲水蚤每年2月出现在南海水域,9月份便消失。左图是南海北部海域海流分布示意图,右图是海南岛东侧海域夏季表层水温随距离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夏季海南岛东侧近岸海域水温偏低的主要原因是

A. 距离陆地较近    B. 太阳辖射较弱    C. 上升海流较强    D. 陆地径流较多

2.夏季,海南岛东部海域中华哲水蚤的数量变化及分布规律是

A. 数量减少,集中于近海    B. 数量减少,集中于远海

C. 数量增多,集中于近海    D. 数量增多,集中于远海

3.秋季,在图示水域没有发现有中华哲水蚤分布。主要原因是

A. 水蚤因营养物匮乏而消亡    B. 水蚤随季风海流向北迁徙

C. 夏季因鱼类大量捕食而绝迹    D. 度夏水蚤因水温升高而死亡

 

查看答案

为了研究山谷风环流中的湖泊效应,地理学者对我国某湖泊T时刻的气温进行了监测并沿25.60N绘制了湖泊上空的等温面示意图(如下图,单位:℃)。同时,该学者运用相关模型对湖泊周围的气温和气流进行了去湖(湖水干涸)模拟,结果表明去湖之后的山谷风环流与实际情况有明显差异。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数据表明,T时刻是

A. 夏季的正午前后

B. 夏季的子夜前后

C. 冬季的正午前后

D. 冬季的子夜前后

2.T时刻湖泊西岸近地面的盛行风是

A. 西南风    B. 东南风    C. 西北风    D. 东北风

3.与T时刻的实际情况相比,去湖模拟中,湖泊西岸

A. 风向基本不变,风力增强    B. 风向基本不变,风力减弱

C. 风向改变明显,风力增强    D. 风向改变明显,风力减弱

 

查看答案

    某中学的学生暑假沿K河溯源而上开展野外的研学考察,行至M、N两河交汇处时,图示区域东北部下起了雨,便决定在高地扎营,观察两河雨后的水文特征。从山麓到山顶考察途中同学们看见该地区树木全是有规律分布的针叶树(如下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此次同学们研学考察的山脉是(   )

A. 阿尔泰山 B. 太行山 C. 巴颜喀拉山 D. 横断山

2.图示区域林木密集区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 光照时间 B. 土壤水分 C. 热量条件 D. 风力大小

3.同学们在丙河交汇处观测发现,与N河相比,M河洪峰(   )

A. 流量更大,含沙量更小 B. 流量更大,含沙量更大

C. 流量更小,含沙量更小 D. 流量更小,含沙量更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