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环渤海地区水资源极为短缺,为了增加水资源的供应,人...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环渤海地区水资源极为短缺,为了增加水资源的供应,人们正在探索一种新途径——海冰淡化。海水含有钠、钾等多种盐类物质,在结冰过程中析出盐分,但是一部分高盐度盐水仍然会被包裹在冰块内。开采的海冰在适当的温度下放置两个月左右,其内部的高盐度盐水会沿着冰裂缝自然排除,之后融化的海冰就符合淡水的标准。海冰资源的丰富度受太阳辐射、水体深度(储热量)、盐度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独特的地理条件使渤海形成了丰富的海冰资源,但空间分布不均(如下图)。

(1)据上图,描述渤海海冰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

(2)分析辽东湾海冰资源较为丰富的原因。

(3)推测目前渤海海冰还未进行大规模商业化生产的原因。

 

(1)主要分布于近岸海域;集中分布于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海区,[或海湾地区分布面积大];辽东湾海冰面积最大、最厚[或辽东湾海冰资源最丰富] (2)纬度高,获得太阳辐射少,温度较低,结冰时间长;河流注入,海水盐度低,易结冰;海区封闭,与邻近水域的热交换少;水域深度小,储热少,冬季放热快。 (3)生产周期长,成本高,利润较低;废水处理难度大,对环境的危害严重。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影响海冰分布的因素、海冰资源开发的条件评价等相关知识,总体难度不大。 (1)海冰分布特点主要从总体分布及极值角度分析。读图可知,渤海地区的海冰主要分布于近岸海域;集中分布于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海区,;辽东湾海冰面积最大、最厚。 (2)海冰资源丰富的原因主要从影响海水结冰的因素角度考虑,包括纬度、含盐量、海湾形状及深度等方面。辽东湾地区纬度高,获得太阳辐射少,温度较低,结冰时间长;河流注入,海水盐度低,易结冰;海区封闭,与邻近水域的热交换少;水域深度小,储热少,冬季放热快。 (3)海冰开发的影响因素主要从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角度考虑。由于海冰开发生产周期长,成本高,利润较低;废水处理难度大,对环境的危害严重,所以目前尚未大规模生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当太阳、卫星、地面天线(俗称锅盖)三点共线时(如下图),地面天线会接收大量太阳电磁辐射,卫星信号因受到强烈干扰导致电视画面不清晰甚至黑屏,这种现象就是日凌。我国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中星6B定点于(00,1160E)上空,为央视、上海卫视等电视台提供信号传输服务。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北京市居民如果想接收中星6B的电视信号,在安装卫星地面天线(锅盖)时,应将其朝向

A. 东方    B. 南方    C. 西方    D. 北方

2.日凌现象每年发生两次,北京发生第一次日凌现象的时间在

A. 春分日前    B. 春分日后    C. 秋分日前    D. 秋分日后

 

查看答案

中华哲水蚤是我国近海重要的浮游动物,其生存繁殖受水温影响显著(一般要求水温低于27℃),广泛分布于黄海和东海水域。近些年的研究发现,受季风海流作用中华哲水蚤每年2月出现在南海水域,9月份便消失。左图是南海北部海域海流分布示意图,右图是海南岛东侧海域夏季表层水温随距离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夏季海南岛东侧近岸海域水温偏低的主要原因是

A. 距离陆地较近    B. 太阳辖射较弱    C. 上升海流较强    D. 陆地径流较多

2.夏季,海南岛东部海域中华哲水蚤的数量变化及分布规律是

A. 数量减少,集中于近海    B. 数量减少,集中于远海

C. 数量增多,集中于近海    D. 数量增多,集中于远海

3.秋季,在图示水域没有发现有中华哲水蚤分布。主要原因是

A. 水蚤因营养物匮乏而消亡    B. 水蚤随季风海流向北迁徙

C. 夏季因鱼类大量捕食而绝迹    D. 度夏水蚤因水温升高而死亡

 

查看答案

为了研究山谷风环流中的湖泊效应,地理学者对我国某湖泊T时刻的气温进行了监测并沿25.60N绘制了湖泊上空的等温面示意图(如下图,单位:℃)。同时,该学者运用相关模型对湖泊周围的气温和气流进行了去湖(湖水干涸)模拟,结果表明去湖之后的山谷风环流与实际情况有明显差异。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数据表明,T时刻是

A. 夏季的正午前后

B. 夏季的子夜前后

C. 冬季的正午前后

D. 冬季的子夜前后

2.T时刻湖泊西岸近地面的盛行风是

A. 西南风    B. 东南风    C. 西北风    D. 东北风

3.与T时刻的实际情况相比,去湖模拟中,湖泊西岸

A. 风向基本不变,风力增强    B. 风向基本不变,风力减弱

C. 风向改变明显,风力增强    D. 风向改变明显,风力减弱

 

查看答案

    某中学的学生暑假沿K河溯源而上开展野外的研学考察,行至M、N两河交汇处时,图示区域东北部下起了雨,便决定在高地扎营,观察两河雨后的水文特征。从山麓到山顶考察途中同学们看见该地区树木全是有规律分布的针叶树(如下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此次同学们研学考察的山脉是(   )

A. 阿尔泰山 B. 太行山 C. 巴颜喀拉山 D. 横断山

2.图示区域林木密集区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 光照时间 B. 土壤水分 C. 热量条件 D. 风力大小

3.同学们在丙河交汇处观测发现,与N河相比,M河洪峰(   )

A. 流量更大,含沙量更小 B. 流量更大,含沙量更大

C. 流量更小,含沙量更小 D. 流量更小,含沙量更大

 

查看答案

(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戈壁红驼(当地人对其俗称)生活在内蒙古狼山与中蒙边境间的荒漠草原,属游走性动物,主要啃食荒漠中的梭梭、骆驼刺等盐地沙生植物的嫩枝,食性广杂。近十多年的保护性发展,2016年红驼数量已达5万余峰。观察发现,梭梭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植物,其根部寄生有次生植物肉欢蓉,但根部多鼠洞,威胁其生长。牧民们说,戈壁红驼能与草原生态互促共生、良性循环。

分析戈壁红驼能与草原生态互促共生、良性循环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