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国部分地区自然带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从甲地到乙地再到丙地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 )
A. 整体性特征 B.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目前,丙地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
A. 水土流失 B. 酸雨 C. 荒漠化 D. 大气污染
3.为了避免该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西北地区愈演愈烈,下列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是( )
A. 大量引水灌溉,扩大绿洲农业的种植面积
B. 向西北地区大量移民,加快城市化进程
C. 采取多种途径解决当地群众能源问题,防止过度樵采
D. 超载放牧,增加牧民收入
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保护工程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
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
A. 河道淤积 B. 降水变率增大
C. 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D. 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
①降水量增加 ②蒸发(腾)量增加 ③地下径流增加 ④坡面径流增加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
A. 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B. 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 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D. 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也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读2011年我国部分省区石漠化土地面积统计图,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石漠化严重地区主要分布在( )
A. 西南地区 B. 东南沿海地区
C. 长江中下游地区 D. 南方丘陵地区
2.图示石漠化面积最大的省,其主要人为原因有( )
①石灰岩广泛发育,多喀斯特地貌
②植被稀疏,破坏严重
③土层较薄,人多地少
④降水较多,特别是冬半年降水多,地表受到的侵蚀作用强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3.防治石漠化最关键的措施是( )
A. 植树造林 B. 调整农村生活能源结构
C. 实施农业工程和农业技术措施 D. 实施生态移民工程
读我国某地区城镇和沙漠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下列各题。
1.与该地区绿洲荒漠化成因无关的是( )
A. 过度开垦,过度放牧 B. 不合理利用水资源
C. 干旱少雨,蒸发量大 D. 钢铁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
2.图示区域( )
A. 城镇均分布在河流沿岸 B. 城镇多分布在河流下游
C. 山前冲积扇城镇数目较多 D. 河流全部为季节性河流
3.该地区治理荒漠化,最大的困难是
A. 交通不便 B. 多流动性沙丘 C. 人口稀少 D. 荒漠化面积广
读我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分布略图,完成下列小题。
1.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是( )
A. 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B. 冰川众多,湿地广布
C. 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D. 地势高,气候寒冷
2.三江源地区湿地广布,其具有的重要价值突出表现为( )
①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 ②为鸟类等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空间
③调蓄和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河流的洪水 ④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
⑤具有发展农业的巨大潜力 ⑥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A. ④⑤⑥ B. ①③⑤ C. ①②③ D. ②④⑥
读“我国36°N附近1950年、2010年土地利用状况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由于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该地可能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及现象有
①水土流失加剧②河流含沙量大 ③酸雨 ④海平面上升 ⑤沿海地区滩涂扩大
A. ①②③ B. ①②⑤ C. ①③④ D. ②③⑤
2.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下列行为中合理并可行的是
A. 停止交通建设和兴建住宅
B. 将林地开垦为耕地,以弥补道路占地
C. 尽量少占耕地,并在道路两旁和住宅周围植树造林
D. 将住宅用地移至滩涂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