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和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下图为我国不同时期同一地区湿地变化对比图,阴影部分为湿地。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图示地区湿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①湿地沿岸的企业大规模排放废水 ②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
③大规模的围湖造田 ④长江上游地区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和毁林种粮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2.图中湿地面积变化对当地的影响最可能是
A. 气温年较差变小,降水减少 B. 地下水水质恶化,海水入侵
C. 气温年较差变大,旱涝灾害频发 D. 灌溉水源增多,农业增产
黄土高原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读图甲和图乙,完成下列各题。
1.关于黄土高原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深居内陆,且位于阶梯交界处 B. 水土流失严重,但地质地震灾害较少
C. 位于从半干旱向干旱过渡的地区 D. 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交错,自然环境条件不够稳定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较南方丘陵山区严重,其最主要自然原因是
A. 黄土高原降水量较南方丘陵山区大 B. 黄土高原降水强度较南方丘陵山区小
C. 黄土高原植被破坏较南方丘陵山区严重 D. 黄土高原上黄土抵抗侵蚀能力极低
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A. 自然植被改善 B. 风力侵蚀减弱
C. 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 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2.“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A. 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 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 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 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读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自然资源支撑模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影响产业结构由M阶段向N阶段演进的主导因素是( )
A. 交通 B. 政策
C. 人才 D. 市场
2.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 )
A. 纺织、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部门消失
B. 工业部门的种类日趋多元化
C. 资源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渐降低
D. 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断攀升
读我国地理自然分区局部图,完成下列各题。
1.综合考虑纬度、地形、气候等因素,四大区域中太阳年辐射总量丰富,且气温年较差大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有关四大区域农业发展制约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甲——风沙、盐碱、旱涝 B. 乙——洪涝、风沙、低温
C. 丙——积温低,生长期短 D. 丁——水源不足、风沙危害
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B. 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C. 工业化的起步源于本阶段科技的创新
D. 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
2.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是 ( )
A. A—B—C B. B—C—A C. C—A—B D. B—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