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读下图(图中α的角度为23°26′),回答下列各题。 1.当图中α的角度由目前状...

读下图(图中α的角度为23°26′),回答下列各题。

1.当图中α的角度由目前状况逐渐减小为0°的过程中,下列地理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  )

A. 地球公转速度不断加快

B. 轮船自西向东跨越北印度洋时顺风顺水

C. 极昼的范围由南极圈向南极点逐渐缩小

D. 尼罗河出现明显汛期

2.若图中甲地的昼长为10小时,则该地的经度应是  (  )

A. 30°E    B. 150°W    C. 30°W    D. 15°E

 

1. C 2. D 【解析】 1.图示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为北半球冬至日,图中α的角度由目前状况逐渐减小为0°,即从北半球冬至到北半球春分时段内,为12月22日到次年3月21日,地球公转速度先加快再变慢;此时段在北半球的冬半年内,北印度洋吹东北风,海水向西流,所以轮船在北印度洋自西向东航行时为逆风逆水;南极点附近极昼范围逐渐缩小,C正确;尼罗河汛期为6月到9月,还没有来临。故选C。 2.图中甲地位于晨线上,正值日出,甲地昼长为10小时,可算出地方时7时日出,此时甲地地方时为7时;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0°经线,地方时为6点,可算出地方时为7时的甲所在经线为15°E,D正确。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投影图,斜线部分表示黑夜,横线部分表示东半球,数字表示经纬度。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此时,北京时间是

A. 12时20分    B. 15时20分

C. 8时20分    D. 18时20分

2.此时,下列地理现象可信的是

A. 太阳直射点位于西半球和南半球    B. 北京的白昼时间比开普敦长

C. 地中海沿岸正值多雨季节    D. 西太平洋上副热带高压势力强盛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胭脂虫是一种寄生在仙人掌上的昆虫。其体内含胭脂红,可以制成胭脂红色素广泛应用于制衣、食品、化妆品、医药、饮料等行业,是唯一一种品质优良的纯天然、无任何毒副作用的动物色素。胭脂虫发育的温度低限为15.6℃,20—30℃时,胭脂虫种群发育与温度呈正比,30℃时种群增长最快。降雨能极大地减少胭脂虫的种群数量。胭脂虫主要借助风力繁殖扩散。加那利群岛是一多山的群岛,曾是胭脂红素的主产地。1831年,群岛的胭脂红素的生产量只有4公斤。到1850年,年产量已提高到40万公斤,短期内成为这种染料的主要出口地。在19世纪末期,随着人工合成颜料的出现,胭脂虫行业趋于表落。下图为加那利群岛所在的区域和胭脂虫景观图。

(1)分析加那利群岛发展胭脂虫产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2)推测19世纪期间加那利群岛胭脂虫产业发生变化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规划加那利群岛今后农业的发展方向,并做简要分析。

(4)我国某企业计划在吐鲁番盆地或台湾岛西部建立胭脂虫养殖园。根据胭脂虫的生存环境要求,你认为哪个地区更加合理?并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肉桂是生态经济树种,生长不耐积水、喜疏松肥沃且富含有机质的酸性沙壤,当空气湿度大于80%,温度为26~30 ℃时生长旺盛,较充足的阳光有利于树皮的增厚。一般在栽种5~6年后可砍树剥皮。树龄越长,皮越厚,质越好。肉桂全身是宝,其叶经蒸馏可得桂油,桂油是初级香料原料,国际市场普遍使用桂油深加工生产苯甲醛;树皮称桂皮,也是重要的天然香料、饮料配料和化工原料,桂皮初加工包括剥皮、晒软、搓卷成筒、晒干、包装等环节。

20世纪90年代,广西把肉桂列为重点发展项目,种植基地主要分布在桂东南、桂西南的低山丘陵地区。目前涌现出了大批肉桂种植千亩村、万亩乡镇、10万亩县市,肉桂初加工厂遍布各地,生产的桂皮、桂油远销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

(1)与广西北部相比,说明南部地区有利于肉桂生长的气候条件。

(2)分析广西肉桂选择在低山丘陵栽种的原因。

(3)广西肉桂初加工厂一般布局在原料产地,试分析原因。

(4)为广西通过肉桂产业推动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查看答案

    唐朝诗人李白曾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2012年10月开工、2017年12月6日开通运营的西成高铁,让“蜀道难”彻底成为历史。西成高铁沿线工程以桥隧为主,其中陕西西段的桥隧比高达92.1%。下图为西成高铁线路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西成高铁2012年开工,2017年底才开通运营,修建时间长,其主要原因是(  )

A. 沿线地形、地质条件复杂 B. 沿线移民搬迁量大

C. 修筑高铁的资金紧张 D. 气候条件影响施工

2.西成高铁下列路段中运行速度最慢的可能是(  )

A. 宁强南站—成都站 B. 西安北站—户县东站

C. 汉中站—宁强南站 D. 洋县西站—汉中站

 

查看答案

    桑蚕养殖的全产业链为“桑一茧一丝一绸”,其中采桑叶、采蚕茧的机械化程度低。20世纪90年代开始,蚕桑生产在省域范围内转移。近年来,全国范围内“东桑西移”的趋势明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在传统桑蚕养殖区,采桑叶机械化程度低的原因

A. 种植区地形崎岖,不利于机械化经营    B. 桑蚕养殖利润较高,人工费用比重

C. 个体经营规模小,机械化作业成本高    D. 灌木丛中作业,无法实现机械化作业

2.桑蚕生产的多次转移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 桑蚕的生产格局发生改变    B. 资金、技术、劳动力西移

C. 丝绸市场范围向西部扩大    D. 大气与水体污染范围扩大

3.在桑蚕养殖区,桑果、桑果汁、桑叶茶、桑枝食用菌等产品得到较快发展,产业效益显著提高该生产活动所属范畴是

A. 综合利用    B. 农业结构调整    C. 多种经营    D. 延长全产业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