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中图a为北半球某区域图,图b示意沿甲乙线的气压变化,图c表示沿丙丁线的气压变化。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根据图示信息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乙之间为冷锋锋线 B. 甲乙之间为反气旋
C. 丙丁之间为气旋 D. 丙丁之间为冷锋锋线
2.根据图示信息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地气温日较差小于乙地 B. 甲地降水概率小于乙地
C. 丙地近地面风速大于丁地 D. 丙地近地面气压小于丁地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湖泊是流域中物质迁移的重要“归宿”,湖底的沉积物像“书页”一样记录了流域内环境变化的重要信息。洱海位于我国云贵高原西北部,其西侧的点苍山森林茂密,众多溪流发源于此,丰富的地表径流和湖面降水汇聚于山前洼地,形成了云贵高原上的第二大湖泊。
(1)简述点苍山东麓河流的特征。
(2)推断图(a)中湖岸边的甲地至湖心处的乙地湖底沉积物粒径粗细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历史上流域内气候干湿程度的变化会导致湖泊水域面积的增减,进而影响到入湖河流所携带泥沙的沉积条件。因此,科学家常常利用湖底沉积物粒径粗细的变化推断流域内过往的气候变迁。图 (b)为乙地湖底沉积物粒径与其沉积时间的对应曲线。
(3)概括自1300年至2000年之间乙地湖底沉积物粒径的变化趋势,推断图示地区近百年以 来气候干湿状况的变化,并简述判断的理由。
考古证据表明,距今2、3千年以前洱海西岸地区就有了大量人类活动的痕迹。当时人类活动的方式主要是砍伐森林、发展农耕和开采矿产。
(4)试推测这一阶段人类活动对湖底沉积物沉积特征的影响。
读下列表格,回答下列问题。
小明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欲探究“山地森林分布上限高度随经纬度的变化规律”。下表为小明搜集到的学习资料。
表 东亚部分山地中森林植被带的分布上限 (单位:米)
学习任务:
从表中选取适当数据,提出你对“山地森林分布上限高度随经纬度的变化规律”这一问题的合理假设。要求:假设表述明确,数据选择合理,选用数据、提出假设的理由表述清晰。
(1)提出假设:山地森林分布上限高度随经纬度的变化规律为_____________。
(2)提出这一假设所依据的数据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编号)。
(3)选择数据、提出假设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示地区的地形特征。
(2)与甲地相比,说明乙地的气候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古人通过对每个节气的天气、物候现象的观察来把握季节的变迁,并以此来指导农事活动。
表1 我国秋季的主要节气
(1)说出我国秋季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特点。
“霜降”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秋天的结束,冬天的开始。此时,华北地区于夜间始现白霜。呈现出“深秋柳陌露凝霜,衰草疏疏碧水凉”的肃杀景象。
(2)简述“秋分”至“霜降”期间华北地区的气温特点。
晚秋时节气温波动大,空气温度常会突然下降,使地表温度骤然降到0℃以下。农作物因此受到损害,造成霜冻灾害。在霜冻来临前,农民通过在田地间燃烧柴草、牛粪等制造大量烟雾,以此防御霜冻,称为“烟熏法”。
(3)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有关知识解释“烟熏法”防御霜冻的原理,并说出此方法带来的其它影响。
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某游客从游客服务中心出发,沿公路步行至A处观看山腰处的溶洞。
(1)说出该游客行进的方向,估算其步行距离及A地到溶洞之间的相对高度。
图Ⅰ为游客拍摄的村落照片。村落前面被一道弓形墙围绕,中部被一条弧形大墙分为上下两部分,放眼望去,呈现独特的元宝形态。
(2)推测游客的拍摄地点位于图Ⅰ中B、C、D、E中的哪一处,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该村落堪称山区院落民居的典范。村中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院落,这些院落小巧精致,组织紧凑。院落形状以四合院为主,多坐北朝南,院中屋舍在南面设置窗户,其他三面设置砖墙。村中建筑整体筑于山坡之上,由南向北层层抬高。村中道路则依山势修建,虽算不得宽阔,倒也平展。以当地盛产的青石和紫石铺就,寓意“平步青云”、“紫气东来”。
(3)分析该村落建筑特色形成的自然地理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