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亚区域主要湖泊分布图
材料二:咸海在 1960 年为世界第四大湖,到 1998 年,咸海面积减少了近 60%,总水量减少了 80%。2014 年 9 月美国宇航局发布的一组卫星图片显示“咸海”已经消失。
材料三:位于伊犁河下游的巴尔喀什湖,分为东西两湖,两湖间有狭窄水道相连。西湖广阔而水浅,水深不超过 11 米;东湖水面窄,水深约 25 米。
材料四:伊塞克湖位于北天山的昆格山和泰尔斯凯山之间的盆地,湖面海拔 1600 米,水域面积 6300平方公里,湖水最深处达 702 米,为世界第二大高山湖泊,湖水盐度较高(5.8‰),为高山不冻湖。
(1)根据图中信息,比较里海南北部湖底坡度的差异,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2)推断咸海消失后可能给当地气候带来的影响。
(3)比较巴尔喀什湖东西两湖盐度特征的主要差异,并简析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4)简析伊塞克湖终年不冻的原因。
北极燕鸥分布于北极及附近地区,每年从其北部的繁殖地南迁至南极洲附近的越冬地,之后再北迁 回繁殖地,一生致力于往返南北极之间追逐夏天,这是已知的动物中迁徙路线最长的。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北极燕鸥从越冬地迁往繁殖地不是沿来路(实线)返回,而是选择图中的“S”形(虚线)线路,合理
的解释是
A. 大致沿海岸线飞行,低湿地分布较广 B. 大致顺地球自转方向,飞行速度较快
C. 大致顺风飞行,节省体能 D. 大致顺地转偏向力,飞行速度较快
2.关于北极燕鸥及其迁徙的叙述,可信的是
A. 北极燕鸥一年中享受的日照时间之长,基本上没有其它动物可以与之相比
B. 北极燕鸥北迁回繁殖地途中,充分利用本格拉寒流、墨西哥湾暖流等洋流
C. 北极燕鸥从繁殖地开始迁往越冬地的时间约在 6 月份
D. 北极燕鸥朝南飞,常在北大西洋中部逗留,是为了躲避生长边界的火山喷发
读兴都库什山脉附近区域示意图及相应南北向年降水分布曲线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该地区的降水主要来自
A. 印度洋 B. 大西洋 C. 太平洋 D. 北冰洋
2.年降水量分布曲线与左图中经线对应正确的是
A. 甲—64° B. 乙—67° C. 丙—70° D. 丁—73°
读东南亚某局部区域图,完成下列各题。
1.①岛东北部的地理特征与地形因素关系最密切的是
A. 土壤肥沃 B. 沼泽广布 C. 降水丰沛 D. 雨林密集
2.②处地理事物呈西北-东南延伸的原因是
A. 受岛屿影响,沿着岛岸线发育 B. 受地形影响,沿着岛屿山脉发育
C. 受板块挤压影响,沿着板块边界发育 D. 受地震-海啸影响,沿着火山地震带发育
3.③处一月份海水大规模向西北方向流动,导致其形成的风是
A. 东北风 B. 西南风 C. 东南风 D. 西北风
4.④半岛南部:东海岸 11 月~次年 3 月是雨季,年降水 3000mm 以上;西海岸 7~10 月是雨季,年 降水 2000~2500mm。下列有关该半岛南部降水东、西差异的分析正确的是
A. 7~10 月随着赤道低压带的北移,西海岸迎西北风,多雨
B. 7~10 月随着赤道低压带的北移,盛行上升气流,西海岸多雨
C. 11 月~次年 3 月随着赤道低压带的南移,东北风越过赤道形成东南风,东海岸多雨
D. 11 月~次年 3 月随着赤道低压带的南移,东海岸迎东北风,多雨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古代浙江盛产青瓷,远 销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和非洲东部地区等。古代贸易船只主要以风力和洋流为动力,晴夜观星定 向,一般出航半年内到达非洲。下图为古代青瓷外销西南航线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北半球夏季,“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风浪最小的海域是
A. 东海 B. 南海 C. 阿拉伯海 D. 地中海
2.“一带一路”沿线,适合将太阳能技术与海水淡化工程相“嫁接”的国家是
A. 叙利亚 B. 哈萨克斯坦 C. 巴基斯坦 D. 沙特阿拉伯
3.在古代青瓷外销的贸易返程途中,船上的人可能会在
A. 甲处夜观北极星定向并见到来自苏门答腊岛芭蕉燃烧的烟雾
B. 乙处借船只左后方来风及相应的洋流作动力
C. 丙处见到远处的灌渠农田和近处暴涨浑浊的河水
D. 丁处见到海岸附近大片茂盛的草地和近处大量的鱼群
旅游景区在游客步行上山游览路径两侧的不同距离,生物多样性往往发生变化。下图为某山地草甸 (2100~2358m)物种丰富度(植物种类的数量)、物种均匀度(不同种类植物的数量差异)随路径距离的变化情况。其中物种均匀度与优势物种关系密切。读图完成 下列各题。
1.推测影响该山地草甸物种丰富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海拔高度 B. 地势起伏 C. 坡面朝向 D. 人类活动
2.据图判断优势物种最不明显的地区位于游览路径两侧
A. 12m 处 B. 8m 处 C. 4m 处 D. 0m 处
3.该山地草甸物种均匀度呈现单峰规律。对该分布规律成因解释合理的是
A. 12m 处人类干扰小,少数植物通过竞争获得优势
B. 8m 处人类干扰较小,植物种类较多
C. 4m 处人类干扰较大,少数生命力较强植物优势较大
D. 0m 处人类干扰最大,植物生存的自然环境恶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