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陇南地处秦岭西部,也是我国三大自然地区之间...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陇南地处秦岭西部,也是我国三大自然地区之间的过渡地带。陇南海拔2400—3500米的深山峡谷的茂密森林是野生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大熊猫从不冬眠、体态肥硕、憨态可掬,有黑白相间的外表和发达有力的前后肢,视力较差,目光短浅,但是听觉极为灵敏。陇南地区曾因人类活动(砍伐森林和修建道路等)导致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后人类干扰减少,恢复植被,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得以恢复与扩展。

材料二 下图为陇南位置和范围示意图。

(1)据图说明陇南地区城市分布的突出特征,并说明该分布特征对城市发展的益处。

(2)说明大熊猫的体貌特征与其栖息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3)简述砍伐森林与修建道路对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产生的影响。

(4)陇南地区经济较为落后,当地政府计划大力发展制药工业,试说明理由。

 

(1)沿河分布。 理由:地处山区,河谷地区地势相对平坦,利于城市建设;临近河流,生产生活用水便利。 (2)栖息地海拔较高,冬季气温低,体型肥硕可以御寒;冬季山上森林多积雪,黑白相间的外表有利于隐藏,躲避天敌;多山多树,发达有力的前后肢,便于爬山和爬树;茂密的森林,阻挡视线,导致视力不发达而听力灵敏。 (3)大规模采伐森林,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 (4)赞同。 当地药材种类多,原料丰富;市场潜力大;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不赞同。 经济较落后,资金不足(或人才缺乏,技术落后);采伐药材可能导致森林破坏,干扰大熊猫的繁衍;化学工业产生水体污染,该地位于嘉陵江上游,水污染影响大。 【解析】 本题以陇南为材料背景,考查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综合性较强,难度一般,重在考查学生的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1)读图可知,陇南地区城市分布在山间河谷,沿河分布。这主要是因为地处山区,河谷地区地势相对平坦,利于城市建设;临近河流,生产生活用水便利。 (2)大熊猫的栖息地海拔2400~3500米,海拔较高,冬季气温低,大熊猫体型肥硕有利于御寒;冬季山上竹林多积雪,黑白相间的外表有利于隐藏,躲避天敌;栖息地多山多树,发达有力的前后肢,便于爬山和爬树,获取食物;茂密的竹林,阻挡视线,视力对安全的作用不大,听力更利于避开天敌,导致视力不发达而听力灵敏。 (3)大规模采伐森林和修建道路,导致栖息地缩小;同时道路走向纵横交错,导致栖息地碎片化。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赞同,是因为当地药材种类多,原料丰富;市场潜力大;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不赞同,是因为经济较落后,资金不足(或人才缺乏,技术落后);采伐药材可能导致森林破坏,干扰大熊猫的繁衍;化学工业产生水体污染,该地位于嘉陵江上游,水污染影响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吉林省西部的白城,湖泊星罗,是中国湖泊密度最大的湖区之一。白城的年平均降水量399.9毫米,年平均蒸发量为1340毫米,被称为“旱地之泽”。第四纪前该地处于下沉状态,是古松辽大湖的一部分,后来随着地壳抬升和沉积淤填,大湖逐渐消亡。现在,平原上仍是湿地遍布,江河漫流,成了大湖最后的眼泪。

白城西部的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候鸟南迁越冬的中途站。但与传统意义的江南水乡不同,这里人们说的最多的是“怕旱”。为了应对“缺水”问题,作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之一,该地农业灌溉不同于传统的渠灌,而采取了节水井灌的方式。

(1)分析白城“旱地之泽”的形成原因?

(2)对比江南水乡,解释为什么白城人“怕旱”?

(3)从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的角度出发,评价当地生产活动,并为其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查看答案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茶树生长最适宜的温度在15~30℃,10℃左右开始发芽。在35℃以上的高温及土壤水分不足的条件下,茶树生长就会受到抑制,幼嫩芽叶会灼伤;在10℃以下,茶树生长缓慢或停止。茶树生长环境最宜漫射光,忌阳光直射。

材料二  碧螺春创制于明朝,产于江苏省苏州市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茶树、果树枝丫相连,根脉相通,茶吸果香,茶树、果树相间种植,令碧螺春茶具有茶香果味,品质优异。虽然市场需求量很大,但由于采茶工价逐年上升等因素,产量一直没有明显提高。2016年1月份,洞庭山遭遇百年一遇的严寒,但总的来说对“洞庭碧螺春”的影响却不大。

材料三  洞庭碧螺春产区位置示意图。

(1)分析碧螺春品质优良的原因。

(2)试分析2016年1月份洞庭山遭遇的严寒,对“洞庭碧螺春”影响不大的主要原因。

(3)试分析“洞庭碧螺春”产量难以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有效灌溉面积是指灌溉工程能够进行正常灌溉的水田和旱地面积之和。有效灌溉面积比例是指有效灌溉的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它是反映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指标。下表为我国四个省区(海南、浙江、黑龙江、新疆)2016年的相关数据。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四省区有效灌溉面积比例有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①地形类型的差异

②降水的差异

③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④劳动力数量的差异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2.图中甲、乙、丙、丁四省区主要的经济作物分别是

A. 棉花、茶叶、天然橡胶、甜菜    B. 油菜、亚麻、黄麻、冬小麦

C. 油橄榄、茶叶、春小麦、甜菜    D. 棉花、花生、天然橡胶、油菜

3.甲省区有效灌溉面积比例最高,这说明甲省区

A. 降水量少,农田灌溉要求高    B. 经济发展水平高,资金充裕

C. 劳动力多,工程建设成本低    D. 地表起伏比较大,便于灌溉

 

查看答案

“十二五”期间,依据国家区域发展新棋局,要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下图为长三角和川渝地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与川渝地区相比,长三角地区发展的地理优势是

①资金充足

②矿产、水力等资源丰富

③土地和用工成本低

④技术力量雄厚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2.在与长江三角洲产业分工协作方面,川渝地区应重点发展

A. 原料重化工业、现代农业、旅游业    B. 机械制造、服装制造、石油化工

C. 国际金融、文化创意、对外贸易    D. 高端装备制造、临空经济、现代物流业

 

查看答案

德国慕尼黑大学的一位教授是这样看待中国的:他首先把中国分成东部与西部,再分别分成南北两部分,形成图中①、②、③、④四块区域,并将这四块区域命名为“银色中国”“金色中国”“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关于图中区域说法正确的是

A. 决定各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是气候和地貌

B. 各区域间有明确的界线

C. 各区域内部没有明显的分异

D. 各区域间不存在广泛的联系

2.关于各区域某些特征描写错误的是

A. “黄色中国”——龙舟竞渡    B. “金色中国”——大漠驼铃

C. “绿色中国”——四季常青    D. “银色中国”——雪山连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