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源热泵技术是利用空气温度与土壤或地下水的温度差异,通过地埋管换热器实现热量从高温热源向低温热源转移的技术。冬季可以利用该技术将土壤或地下水中吸收的太阳能和地热能开发利用出来。下图为地源热泵工作原理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对图示地源热泵技术的原理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将夏季土壤或地下水吸收的太阳能储存起来,供冬季采暖 ②夏季能把室内部分热量释放到土壤或地下水中,降低室内温度 ③冬季把供暖设备藏在地下以减少热量损失,提高供暖效率 ④冬季能吸收土壤或地下水中的部分热量,提高室内温度 ⑤是一种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环保型空调系统
A. ①②③ B. ②③⑤ C. ①③④ D. ②④⑤
2.北欧地区使用地源热泵的主要季节是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3.目前,地源热泵技术没有得到大规模推广的主要原因是
①需要铺设大量地埋管换热器,初期投资大
②地热能分布不均,在地壳较稳定的地区不适用
③城镇地区建筑物密集,缺乏足够的地下空间
④受天气影响大,供热与制冷的日变化都很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水分和空气两者的组成比例随外界气候条件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而此消彼长。读我国某地区不同演替阶段下的植物群落与特征变化图(图),完成下面小题。
注:牛肝地发育在以红层软岩为主的区域,是以密集侵蚀沟和风化壳裸露为标志的红层荒漠。
1.在该地区植物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土壤特征发生的变化是 ( )
A. 土层厚度增大 B. 土壤中空气含量减少
C. 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 D. 土壤肥力提高
2.导致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
A. 气候变异 B. 地表形态的变化
C. 土壤肥力变化 D. 过度的农业活动
下图为一组剖面示意图,反映了我国华北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图1→图4时期的历史变化过程(图1时期→图4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中游处)。读图,完成小题。
1.图4时期,图示河流断面处的河流年内径流量变化情况与图1时期相比,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 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少
B. 年内径流量分配趋于均匀
C. 洪峰流量及出现频率减少
D. 夏秋季流量减少,冬春季流量增大
2.造成该河流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
①过度放牧致使草场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功能下降 ②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蓄洪峰的能力降低
③过度砍伐、开垦山地,地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 ④城市化面积扩大,加大了地表径流量和径流汇集的速度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上图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下图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题。
1.下图中甲区地形适合修筑的梯田类型是
A. 水平梯田 B. 坡式梯田 C. 隔坡梯田 D. 反坡梯田
2.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
A. 保水保土效果更好 B. 修筑难度小
C. 利于机械化耕作 D. 便于灌溉施肥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茶树生长最适宜的温度在15~30℃,10℃左右开始发芽。在35℃以上的高温及土壤水分不足的条件下,茶树生长就会受到抑制,幼嫩芽叶会灼伤;在10℃以下,茶树生长缓慢或停止。茶树生长环境最宜漫射光,忌阳光直射。
材料二 碧螺春创制于明朝,产于江苏省苏州市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茶树、果树枝丫相连,根脉相通,茶吸果香,茶树、果树相间种植,令碧螺春茶具有茶香果味,品质优异。虽然市场需求量很大,但由于采茶工价逐年上升等因素,产量一直没有明显提高。2016年1月份,洞庭山遭遇百年一遇的严寒,但总的来说对“洞庭碧螺春”的影响却不大。
材料三 洞庭碧螺春产区位置示意图。
(1)分析碧螺春品质优良的原因。
(2)试分析2016年1月份洞庭山遭遇的严寒,对“洞庭碧螺春”影响不大的主要原因。
(3)试分析“洞庭碧螺春”产量难以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2017年12月6日,中国首条穿越秦岭的高速铁路——西成高铁全线开通。
西成高铁是中国第一条穿越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的高速铁路,全线桥隧比接近94%,列车穿越秦岭段要爬过千分之二十五的高坡。沿途经过秦岭大熊猫、金丝猴、朱鹮和羚牛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栖息地。
(1)西成高铁修建过程中需克服的困难?
(2)西成高铁采取地下穿越、提高桥梁架设高度、设立防护网等措施的原因?
(3)西成高铁建设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