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流通格局正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粮食生产地域重心发生了由南向北、由东向中的逐渐转移。如图是我国目前部分优势粮食生产基地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关于甲、乙、丙三个粮食生产基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地地广人稀,水热条件优越
B. 乙地昼夜温差大,但水源不足
C. 丙地土地的集中性好,机械化程度高
D. 甲、乙两地水、热条件相同,但农作物类型不同
2.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作为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的原因可能是
A. 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B. 科技发达,机械化程度高
C. 人口密集,粮食自己率高 D. 当地人的食物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
目前,我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风电大国。下图是我国陆上风能密度分布图。读图,完成问题。
1.关于我国风能资源分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盆地多于平原 B. 高原多于山地
C. 东北多于西南 D. 南方多于北方
2.图中甲地风能密度大于乙地其原因是
A. 甲地纬度低获得太阳辐射多 B. 甲地受台湾海峡狭管效应影响
C. 乙地面对的海域开阔风力强大 D. 乙地受山脉阻挡作用风力较小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廊桥又称风雨桥,是在桥上加盖廊屋的特殊桥梁。闽浙山区迄今留存不少古廊桥。当地采伐后的木材,需经一段时间的自然晾干才能用作建桥木料。清乾隆年间建于图中甲处的古廊桥,建成不久即毁于山洪。数年后,在图中乙处重建并保留至今。下图示意闽浙山区某地地形及廊桥景观。
(1)依据当地自然条件,说明廊桥设有廊屋的作用。
(2)分析甲处古廊桥当年被山洪冲毁的自然原因。
(3)乙处重建古廊桥采用“夏伐秋晾”的安排,从自然条件角度分析其合理性。
(4)当地建造廊桥采用木制构件,而少采用坚硬且防腐性能更好的石料,分析其原因。
(22分)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下图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沼泽广布
(1)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8分)
(2)分析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而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原因。(6分)
(3)通常,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但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少。说明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较少的原因。(8分)
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某地区的干燥度分布示意图。注:干燥度是某地一定时段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
材料二 酒泉、武威、兰州等地自古是重要的粮食、棉花及优质瓜果产区。近年来,酒泉等地农民在瓜秧周围的表土上铺一些小石块,以提高西瓜的产量和质量,这就是“压砂技术”。
(1)根据材料一描述图示地区干燥度的分布特征。
(2)简述酒泉附近地区农业生产利用“压砂技术”能够提高瓜果产量和质量主要原因。
(3)图中B湖面积日趋缩小,有专家提出“治湖的关键是治河,治河的关键是协调人地关系”的治理思路。面对B湖面积日趋缩小,请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
(题文)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拦门沙是位于河口区的泥沙堆积体(沙坎),塑造河口拦门沙的动力因素很复杂,但主要受径流与海流共同作用形成。下图示意我国某河口区拦门沙甲、乙两时期位置变动。
(1)与甲时期相比,乙时期径流与海流作用力大小特点并说明判断理由。
(2)判断拦门沙由甲时期演变到乙时期的可能原因。
(3)说明河口拦门沙对河口两岸居民会带来哪些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