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中国粮食流通格局正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粮食生产地域重心发生了...

中国粮食流通格局正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粮食生产地域重心发生了由南向北、由东向中的逐渐转移。如图是我国目前部分优势粮食生产基地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关于甲、乙、丙三个粮食生产基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地地广人稀,水热条件优越

B. 乙地昼夜温差大,但水源不足

C. 丙地土地的集中性好,机械化程度高

D. 甲、乙两地水、热条件相同,但农作物类型不同

2.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作为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的原因可能是

A. 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B. 科技发达,机械化程度高

C. 人口密集,粮食自己率高    D. 当地人的食物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

 

1.B 2.A 【解析】 1.据图可知,甲地纬度位置较高,光热相对不足;乙地深居内陆,气候的大陆性强;丙地人口稠密,地块狭小,生产规模小,土地的集中性不足;三地的光、热、水差异明显。故选B。 2.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与其粮食播种面积减少有关,这应从耕地面积减少和农业结构调整方面分析。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目前,我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风电大国。下图是我国陆上风能密度分布图。读图,完成问题。

1.关于我国风能资源分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盆地多于平原    B. 高原多于山地

C. 东北多于西南    D. 南方多于北方

2.图中甲地风能密度大于乙地其原因是

A. 甲地纬度低获得太阳辐射多    B. 甲地受台湾海峡狭管效应影响

C. 乙地面对的海域开阔风力强大    D. 乙地受山脉阻挡作用风力较小

 

查看答案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廊桥又称风雨桥,是在桥上加盖廊屋的特殊桥梁。闽浙山区迄今留存不少古廊桥。当地采伐后的木材,需经一段时间的自然晾干才能用作建桥木料。清乾隆年间建于图中甲处的古廊桥,建成不久即毁于山洪。数年后,在图中乙处重建并保留至今。下图示意闽浙山区某地地形及廊桥景观。

(1)依据当地自然条件,说明廊桥设有廊屋的作用。

(2)分析甲处古廊桥当年被山洪冲毁的自然原因。

(3)乙处重建古廊桥采用“夏伐秋晾”的安排,从自然条件角度分析其合理性。

(4)当地建造廊桥采用木制构件,而少采用坚硬且防腐性能更好的石料,分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

22分)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下图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沼泽广布

1)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8分)

2)分析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而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原因。(6分)

3)通常,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但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少。说明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较少的原因。(8分)

 

查看答案

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某地区的干燥度分布示意图。注:干燥度是某地一定时段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

材料二    酒泉、武威、兰州等地自古是重要的粮食、棉花及优质瓜果产区。近年来,酒泉等地农民在瓜秧周围的表土上铺一些小石块,以提高西瓜的产量和质量,这就是“压砂技术”。

(1)根据材料一描述图示地区干燥度的分布特征。

(2)简述酒泉附近地区农业生产利用“压砂技术”能够提高瓜果产量和质量主要原因。

(3)图中B湖面积日趋缩小,有专家提出“治湖的关键是治河,治河的关键是协调人地关系”的治理思路。面对B湖面积日趋缩小,请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

 

查看答案

(题文)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拦门沙是位于河口区的泥沙堆积体(沙坎),塑造河口拦门沙的动力因素很复杂,但主要受径流与海流共同作用形成。下图示意我国某河口区拦门沙甲、乙两时期位置变动。

(1)与甲时期相比,乙时期径流与海流作用力大小特点并说明判断理由。

(2)判断拦门沙由甲时期演变到乙时期的可能原因。

(3)说明河口拦门沙对河口两岸居民会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