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矿物能源的大量使用,会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提...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矿物能源的大量使用,会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提高;开发利用新能源,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下面甲、乙两图反映的是开发利用新能源的两种途径。

(1)冬季晴天时,在未采用任何取暖设备的条件下,图甲所示“阳光居室”室内的最高温度可达22℃。请分析“阳光居室”是如何达到这一保温效果的?

(2)开发利用新能源,能够减缓全球变暖。请根据“温室效应”的原理,解释其原因。

 

(1)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阳光居室”的玻璃到达室内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室内大气,地面长波辐射不能穿透玻璃而被反射 回地面,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居室内。同时,封闭的空间也隔绝了室内外热量的交换,加强了保温效果。 (2)开发利用新能源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也会减少,大气逆辐射会变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使气温增高趋势减缓。 【解析】 考查温室效应,利用新能源能够减缓全球变暖的原因。 (1)阳光居室是根据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的修建的,具体表述如下: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阳光居室”的玻璃到达室内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室内大气,地面长波辐射不能穿透玻璃而被反射回地面,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居室内。同时,封闭的空间也隔绝了室内外热量的交换,加强了保温效果。 (2)开发利用新能源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从而影响大气受热过程的其他环节,从而缓解全球变暖,具体表述如下:开发利用新能源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也会减少,大气逆辐射会变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使气温增高趋势减缓。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形成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外力作用是(   )

A. 地壳运动    B. 风化剥蚀    C. 流水侵蚀    D. 风力侵蚀

2.研究表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所在的林芝地区1990-2000年间冰川总面积减少了568.71km²。其主要自然原因是(   )

A. 降水增多    B. 气温下降    C. 生态破坏    D. 气候变暖

 

查看答案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下图中的序号代表碳循环的过程。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  )

A. ①开采矿产来自岩石圈,对水圈无影响

B. ②排放的气体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

C. ③可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

D. ④需要在变质或者重熔再生作用下进行

2.若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则( )

A.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减弱

B.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

C. 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变缓

D. 亚寒带针叶林向较低纬扩展

 

查看答案

生物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提供可再生资源和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的土地面积的总和。据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面小题。

1.相对于我国,巴西的生物承载力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①国土面积大 ②水热充足 ③生物资源丰富,森林面积广阔 ④土壤肥沃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2.近几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巴西的生物承载力有下降的趋势,其原因是(  )

A. 气候变暖    B. 降水减少

C. 国土面积减小    D. 植被破坏

 

查看答案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9次缔约方会议于2013年11月22曰在次兰的首都华沙落下帷幕。大会就全球气候变暖的援助基金等问题进行了谈判。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现象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的是(    )

A. 我国种植水稻的界线向南移动    B. 内蒙古草原将会变成亚寒带针叶林

C. 海南岛的面积将会变大    D. 黄河三角洲的土地盐碱化会加剧

2.防治上述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是(   )

A. 将石油和煤炭转化为气态燃料    B. 全面禁止使用氟氯烃类制冷物质

C. 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    D. 开发新能源,禁止化石能源的使用

 

查看答案

下图为我国季风区某山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某森林植被分布百分比图,

回答下列各题。

1.该山地自然带垂直带谱中此森林集中分布的海拔最可能是

A. 1800~1900m    B. 1900~2000 m

C. 2000~2100 m    D. 2100~2200 m

2.该森林植被的生长习性是

A. 喜光 喜湿    B. 喜阴 喜湿

C. 耐寒 喜旱    D. 喜热 耐旱

3.调查发现,近年来高山苔原带中该森林植被增长趋势明显。主要原因是

A. 全球气候变暖    B. 光照更加充足

C. 降水日渐变少    D. 水土流失加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