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带的形成与各地所处的________位置和________位置不同,由此产生不同的气候条件有关.
(2)图中自然带H、I、A、B、F、G是沿着________(经或纬)度变化方向作有规律更替,形成这种分异规律的基础是________,这种分异主要是受________的影响而产生的.
(3)图中自然带由B﹣C﹣D有规律更替而产生的区域分异属于________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产生这种分异的原因是受________影响程度不同,这种分异规律在________纬度地区最明显.
下图为“1271-1295年马可·波罗东行路线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出发,东行途中经过A、B、C三地,其所属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其中A地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
(2)马可·波罗乘船返回途中,途经的D处为________海峡,E处位于________板块和________板块的交界处附近。途经的F处比E处的海水盐度________(高、低),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3)马可·波罗途经塔里木盆地西部边缘的喀什时,得知当地“有美丽的花园、果园、葡萄园,棉花、亚麻产量十分丰富”。请简要分析当地棉花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
(4)马可·波罗往返途中都经过西亚地区。请简要分析当今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下表为三江海地区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侵蚀量和保持量,表中的“潜在侵蚀量”, 为完全没有植被时的理论侵蚀量,土壤保持量为潜在侵蚀量与现实侵蚀量之差。表中对各生态系统同时列出了的总量(单位:104t/a)与单位面积量单位:t/hm2·a )。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 高寒草甸土壤保持总量最大是因其土壤保持能力最强
B. 高寒草原现实侵蚀量最大是因其分布面积最大
C. 高寒荒漠草原单位面积现实侵蚀量最小说明面积最小
D. 沼泽的分布面积约为灌丛面积的两倍
2.三江源水平带谱自东向西的一般分布规律为()
A. 山地森林、高寒草原、高寒灌丛草甸、高寒草甸、高寒荒漠
B. 高寒荒漠、高寒草原、高寒草甸、高寒灌丛草甸、山地森林
C. 山地森林、高寒草原、高寒荒漠、高寒草甸、高寒灌丛草甸
D. 山地森林、高寒灌丛草甸、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一月等温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8 ℃等温线大致呈东西走向,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
A. 海岸线 B. 纬度 C. 地形 D. 大气环流
2.昆明和台北纬度位置相近,但温度差异较大,主要原因有( )
①地势高低 ②距海远近 ③寒潮影响 ④洋流影响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从塞北到江南地域分异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水分 B. 热量 C. 土壤 D. 地形
读我国30°N附近甲山坡植被和聚落数量随海拔分布示意图,完成回答下列问题。
1.甲山坡海拔约2000~3000米地段聚落数量多的原因是
A. 气温高 B. 气温低 C. 坡度较小 D. 靠近河流
2.甲山坡出现地方性分异(非地带性)规律的植被是
A. 常绿林 B. 干旱灌木 C. 针叶林 D. 高山草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