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 【解析】试题 (1)该题主要考查事物的描述方法,先结合图示信息进行分析可知:1976年熊猫的栖息地范围大,成片分布---1987年范围明显减小,且被分割断裂成片状分布-----2000年左右范围又逐渐扩大,且向北和向西扩展明显。该题的关键在于读图析图能力以及总结和概括能力。 (2)该题承接上题解释大熊猫栖息地变化原因,结合材料叙述可知,该地环境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不同时期人类活动导致形成的:20世纪70年代之前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20世纪70年代开始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按着这一地区经济活动的变化即可解释其原因。该题关键结合材料寻找关键信息,将人类的经济活动和动物栖息地的变化相结合进行分析。 (3)该题主要考查工程建设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答题时要将生态保护作为重点,工程建设要以不破坏环境为前提需找途径。言之有理,符合可持可持续发展观点是关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下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1)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

(2)试对“河上很少有桥”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3)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下图为北京市2012年造林工程分布图,阴影为森林。据此回答下题。

在城市化地区,森林资源的主导功能有(  )

①改善人类居住环境 ②提供清洁水源和休闲游憩场所 ③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④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生态环境脆弱区北多南少

②生物多样性锐减南方地区相对严重

③图中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④图中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人口活动较活跃的地区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查看答案

如图示意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读图,回答下题。

自1800年以来,图示地区可能出现的变化有(  )

A. 自然环境逐步优越

B. 林业产值逐步上升

C. 种植业产值降低

D. 气候异常现象增多

 

查看答案

读下图,回答下题。

近年来,对A所在区域进行大规模开发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有(  )

①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全球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气候变暖加剧 ③地下水位上升 ④水土流失,河流泥沙含量增大

⑤土地盐碱化、荒漠化加剧

A. ①②③

B. ②④⑤

C. ①②④

D. ①③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