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包括北线、中线、南线)、C分别表示我国...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包括北线、中线、南线)、C分别表示我国重大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2)B工程的北线通道是将_______的水电和山西、陕西、内蒙古的______输往_____地区。

(3)简述我国政府实施A工程对西部地区的意义。

(4)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分析,C工程东、中线资源调入区该资源短缺的原因。

 

(1)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 南水北调 (2)黄河上游的水电 坑口火电 京津唐 (3)意义:①有利于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②有利于完善基础设施;③增加就业;④带动相关产业发展;⑤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任意答三点) (4)自然原因:①调入区华北地区,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总量较少,且季节分配不均(季节、年际变化大)。 社会经济原因:②该地区城市众多,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③水污染;④浪费现象严重 【解析】 (1)依据图中资源的输出方向和输出地可知:A、B(包括北线、中线、南线)、C分别为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和南水北调。 (2)B工程为西电东送工程,北线通道是将黄河上游的水电和山西、陕西、内蒙古的坑口火电输往京津唐地区。 (3)A工程为西气东输工程,对西部地区的意义表现为: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就业,促进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4)C为南水北调工程,调入区的水资源短缺自然原因主要是受气候影响,人为原因是水的需求量大,水资源利用率低。南水北调调入区为华北地区,当地属温带季风气候,降水总量较少,且季节分配不均,地表径流缺乏;该地区城市众多,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水污染、浪费现象严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表为四个农业区在同一年度中的粮食作物生产统计表。读表回答下列各题。

1.甲、乙两农业区共同的区位条件及其生产特征是(   )

A. 机械化水平高,集约化经营    B. 人少地多,粮食商品率高

C. 劳动力充足,单位面积产量高    D. 水旱灾害频繁,水利工程量大

2.四个农业区中最可能位于美国中部平原的是(    )

A.     B.     C.     D.

 

查看答案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两地发展钢铁工业相同的区位优势是(  )

①煤炭资源丰富②铁矿资源丰富③水陆交通便利④市场广阔⑤廉价劳动力多

A. ①③④    B. ③④⑤    C. ①②③    D. ②④⑤

2.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应借鉴德国鲁尔区治理改造的成功经验,针对东北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应采取的措施是(    )

A. 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网络    B. 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C. 建设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    D.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

 

查看答案

下图中阴影地区以干旱严重闻名,被称为“旱腰带”。现在该地区道路四通八达,万亩酿酒葡萄绿满田野,过去贫穷落后的“旱腰带”已变成如今名副其实的“金腰带”。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制约该区域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  )

①地处干旱地区,降水稀少          ②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

③年积温低,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④季风气候,旱涝灾害频繁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③

2.该区域发展葡萄种植业的突出优势是(  )

A.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B. 道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

C. 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D. 劳动力充足,生产经验丰富

 

查看答案

“保护性耕作法”是指对耕地实行免耕或浅耕措施,并在粮食收割时及时将作物秸秆粉碎后归还农田,或者将庄稼茬子留在田地过冬。读某地实验前后冬春季节有关实验资料表,完成下题。

实验结果反映了实行“保护性耕作法”能够(   )

A. 保持土壤水分,降低大气湿度    B. 降低土壤水分,提高抗旱能力

C. 增强土壤透气性,提高土壤肥力    D. 降低土壤透气性,减少空气污染

 

查看答案

读“田纳西河流域位置示意图”和“甲地降水量与气温变化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有关田纳西河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位于美国的中部地区

B. 上游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

C. 气候类型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D. 降水季节变化大,12月至次年4月降水较多

2.甲地区防洪水库为了雨季蓄洪留出库容较为合理的时间为 (   )

A. 9~10月    B. 11~12月

C. 1~2月    D. 4~5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