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达加斯加岛(下图),距离非洲大陆最近为386千米...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达加斯加岛(下图),距离非洲大陆最近为386千米,南北长达1 700千米,东西宽约600千米,为世界第四大岛屿。2 000多年前,人类首次从亚洲和非洲移居于此,目前该岛人口已超过2 000万,年增长率为3%;经济以农业为主,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岛上动植物资源丰富,其中80%为特有物种。如珍稀动物狐猴,已完成长达5 500万年的进化历程。狐猴以树叶、花、果实以及昆虫等为食,近年数量剧减,处于濒危状态。

(1)指出狐猴集中分布区自然景观的类型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分析马达加斯加岛生物物种丰富且极为独特的原因。

(3)推测马达加斯加岛狐猴数量剧减的原因。

 

(1)热带雨林。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山脉,阻挡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再加上沿岸暖流的增温增湿,从而形成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景观。 (2)①岛屿长期与大陆隔离,地域相对孤立,形成独立的生物进化环境;②受人类影响时间短,干扰少;③岛屿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区域差异显著,生存环境多样。 (3)①人类活动使森林、草原面积减少,狐猴生存空间(栖息地)、食物减少;②(生产、生活造成)环境污染,(狐猴)生存环境受到破坏;③非法捕杀狐猴获利;④全球气候变化,(狐猴)生存环境改变;⑤(狐猴为特有物种,)生存进化能力较弱。 【解析】 本题以马达加斯加岛为背景区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出发,围绕人地关系,重点考查了小尺度区域自然带及其成因、人类面临的突出问题—生物多样性减少等;有效的考查了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调动运用知识、描述阐释和探讨论证地理事物与现象的能力;同时也重点考查了学科的主干知识、知识与能力兼顾;本题还体现了由“能力立意”向“核心素养立意”的转变,隐含了人地关系的协调,具体表现为推测狐猴剧减的原因。 (1)分析热带雨林景观的成因,考察了学生对小尺度地区区域特征的认知,又考查了学生依据答题模板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并能掌握归类答案要点的能力。读图分析可知,该岛为非洲东南部的马达加斯加岛,从纬度位置可以判断,该岛常年受东南信风的影响,信风从海洋吹向陆地,能够带来丰富的水汽;根据图示等高线可知,岛上的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能够阻挡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在岛屿的东侧多形成地形雨;沿岸有马达加斯加暖流流经,对沿岸气候起到增温增湿,因此该地形成了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发育了热带雨林景观。 (2)本题主要考查物种丰富且极为独特的成因,问题直接指向了图文材料中提供的信息, 突出考查了学生把问题落脚于图文材料,并能借助澳大利亚大陆生物独特性,灵活迁移运用知识,用准确地理专业术语阐述答案的能力。由材料分析可知,该岛“距离非洲大陆最近为386千米”,说明岛屿与大陆远离,地域相对孤立,容易形成独立的生物进化环境;“2000多年前人类首次移居于此” “该岛人口已超过2000万,年增长率为3%”“经济以农业为主”说明该地受人类影响时间短,人口的增长速度慢,人口较少,受人类干扰少;该岛屿面积广大,地形复杂,岛屿东部为热带雨林气候,西部为热带草原气候,山地垂直变化明显,气候区域差异显著,生存环境多样。 (3)本题主要考查该岛狐猴数量剧减的原因,结合该岛自然地理特征和图文资料,考察学生对于人地关系的反思,暗含人地关系的协调,注重了对学生人地观的培养。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来分析,自然原因主要从气候变化,生物的进化规律来分析,人为原因主要从人类活动对生物的栖息地和食物的破坏和影响来分析。由于人口数量的增多,人类活动使森林、草原面积减少,狐猴生存空间减小,栖息地受到破坏、食物减少;人类的生产活动造成环境污染,从而使得狐猴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再加上人类非法捕杀狐猴获利;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因而狐猴生存环境发生改变,适宜生存的空间逐渐减小;狐猴为该地的特有物种,生存进化能力较弱,对环境的变化适宜性较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为雅鲁藏布江谷地示意图,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雅鲁藏布江谷地是西藏城镇最密集,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也是西藏最主要的农业区,这里的农作物具有“个头大、产量高、质量好”的特性。

材料二 墨脱县平均海拔1200米,是西藏高原中的海拔最低、环境最好的地方,该地四季如春、植物多样、年降水量在2358毫米以上,被誉为西藏的“西双版纳”。墨脱公路几次修建几次中断,被称为世界筑路史上最难的一条公路。

(1)指出图示区域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2)简要分析雅鲁藏布江谷地的农作物优质高产的原因。

(3)试分析墨脱公路成为世界筑路史上最难修建的公路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流河,最终注入内蒙古西部的居延海,居延海后期因湖面缩小被分裂成两个湖泊,东居延海和西居延海。下图为黑河流域示意图。

(1)说出黑河不同季节的补给类型。

(2)说明居延海被分裂成两个湖泊的原因。

(3)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居延海面积萎缩对周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查看答案

2005-2010年北京、天津、内蒙古、山西四省级行政区总迁入人口中来自河北的人口所占比重具有明显差异(如图所示)。完成下面小题。

1.造成北京、天津、内蒙古、山西四省级行政区迁入人口中河北人口所占比重差异明显的主要因素是(  )

A. 经济发达程度    B. 自然地理环境

C. 区域产业政策    D. 空间移动距离

2.河北人口迁入北京、天津,则(  )

A. 减轻迁入地就业压力    B. 提升迁入地城市化水平

C. 缓解迁入地环境污染    D. 加剧迁入地人才外流状况

 

查看答案

下表为“我国某省级行政区人口数据”,其人口密度与我国平均水平相当。完成下列问题。

1.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

A. 贵州省    B. 青海省    C. 江苏省    D. 上海市

2.该省级行政区(   )

①总人口数持续增加

②处于城市化中期加速阶段

③人口流出现象严重

④乡村人口迁入城市现象普遍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查看答案

下图为1982 年和2009 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信息反映出

A. 1982-2009 年人口出生率是上升趋势

B. 1982 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 年的低

C. 198240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

D. 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与2009 年一样多

2.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A. 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B. 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C. 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D. 表明25-29 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