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下图为我国沿90°E附近的地形剖面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甲、乙两地形...

下图为我国沿90°E附近的地形剖面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甲、乙两地形区主要外力作用的差异,并说明判断理由。

(2)图中①河峡谷拐弯地带形成世界最深的峡谷,简述该峡谷的形成过程。

(3)乙地形区东南部边缘和中部都有典型的谷地发育,东南部边缘多峡谷,而中部谷地较为宽广。简述造成两者差异的原因。

(4)图中山脉②是我国西部两大盆地的分界线,山脉北侧的盆地多半固定沙丘,而南侧的盆地多流动沙丘。试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差异形成的自然原因。

 

(1)甲地形区:风力侵蚀和堆积作用。判断理由:甲地形区为塔里木盆地,降水稀少,风力强劲,多风力侵蚀和堆积作用。乙地形区:流水侵蚀和冰川侵蚀作用。判断理由:乙地形区为青藏高原,海拔高,冰川发育多,冰川侵蚀作用强,且青藏高原为众多大江大河的源头和上游地区,流水侵蚀作用强。 (2)板块碰撞,地壳隆起,河流下切侵蚀。 (3)青藏高原中部谷地多为冰川侵蚀而成,呈“U”字形;东南部边缘谷地多为河流侵蚀而成,呈“V”字形。 (4)天山北侧的准噶尔盆地西部有一些山口,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的气流可以深入,因而降水多于南侧地区的,故沙漠地区水分条件优于南部的,所以多半固定沙丘;而天山南侧的塔里木盆地是封闭的,降水很少,所以沙漠中多为流动沙丘。 【解析】 本题考查地质作用及其表现、应用。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区域地貌的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外力作用不同,同一地形区内部可能存在地貌差异。水分条件在干旱地区是沙漠状态的关键性因素。 (1)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及海拔信息,甲乙两个地形区分别为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甲地位于塔里木盆地,降水稀少,风力强劲,多风力侵蚀和堆积作用。乙地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冰川发育,冰川侵蚀作用强。同时,乙地位于河流上游,河流侵蚀作用强。 (2) 图中①河峡谷拐弯地带形成世界最深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这是因为该地处于板块交界地带,因板块碰撞、地壳隆起、河流下切侵蚀形成的。 (3) 乙地形区东南部和中部多谷地,东南侧多峡谷,而中部谷地较为宽广的地形差异源自不同地域所受的外力作用不同,青藏高原中部谷地多为冰川侵蚀而成,呈“U”形;东南部谷地多为河流侵蚀而成,呈“V”形。 (4) 我国西部两大盆地的界线是天山,则图中山脉③是天山。天山南北两侧沙丘状态的不同是因为两侧的水分条件不同。水分条件好则植被较多,沙丘固定度较好,反之则多流动沙丘。天山北侧的准噶尔盆地西部有一些山口,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的气流可以深入,因而降水多于南侧地区,地表植被较好,多半固定沙丘;而天山南侧的塔里木盆地是封闭的,降水很少,所以沙漠中多为流动沙丘。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 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西北地区雅丹地貌) 流水侵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例:挪威峡湾) 沉积作用 冰川沉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沉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沉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陆地的河流流速通常比较快,带着从上游冲刷下来的泥沙流到宽阔的海洋后,流速慢了下来,泥沙就沉积在河口附近,积年累月,越积越多,逐步形成高出水面的陆地,这就叫河口冲积岛。

材料二 下图为长江三角洲历史演变图。

材料三 青藏高原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如今科学家惊奇地发现这个世界最年轻的高原竟然以每年7~30毫米的速度整体向北和向东移动。这种推移变化量很小,属于毫米级的。

材料四 下图表示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

(1)说明河口冲积岛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有哪些。

(2)近年来,长江三角洲海岸线向近海移动的速度减慢,试说明其原因。

(3)根据图示,从地壳运动方面分析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进积和退积是断陷盆地处三角洲发育过程中的两种常见沉积方式,形成的三角洲多呈扇形,前缘沉积物粒径大小变化尤为明显。进积表示陆源物质供应速率快、三角洲前缘不断向前延伸,形成的沉积物下细上粗,退积则相反。扇三角洲多发育在活动的构造区,是由邻近高地直接推进到稳定水体(湖或海)中的冲积扇。下图为某地扇三角洲及甲处沉积层沉积物粒径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据扇三角洲前缘甲处沉积物粒径变化特点推断     (  )

①沉积过程先进积,后退积

②沉积过程先退积,后进积

③河流搬运能力先增强,后减弱

④河流搬运能力先减弱,后增强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2.图中河流    (  )

①分汊多 ②易改道 ③流量不稳定 ④多为地下暗河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图中扇三角洲    (  )

A. 稳定水体水面上升,则面积不断扩大

B. 稳定水体水面下降,则面积不断缩小

C. 形成条件是河流流出山口即进入稳定水体

D. 由扇顶到扇缘表层沉积物颗粒由小变大

 

查看答案

福建平潭岛东北部的沙地底村北部分布着一座巨大沙丘,沙丘虽与村庄近在咫尺,但沙丘却从不移动,形成“沙不袭村,村不毁沙,人沙和平共处”的地理奇观。沙丘上长有稀疏的植被,覆盖一些黑色碎石。岛上常年盛行东北风,风力有六七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沙丘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

A. 风力侵蚀作用    B. 风力堆积作用

C. 流水搬运作用    D. 流水侵蚀作用

2.“沙不袭村”的主要原因是    (  )

A. 地形和河流改变沙砾运动方向

B. 位于当地山地的背风地带

C. 根系发达的植被固沙作用明显

D. 沙丘上碎石固沙作用明显

 

查看答案

考古界人士常说:“汉墓十室九空。”“沉海昏,立吴城”的说法在鄱阳湖边流传了1600多年。近年来,鄱阳湖出现了史上少有的低水位,让海昏侯墓呈现在人们面前。图3为鄱阳湖周边地区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图示区域地质活动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 图示范围内的岩石均是沉积岩

B. 庐山的隆起主要是断裂抬升

C. P地是背斜谷

D. 图示地质过程中,鄱阳湖湖心向西移

2.结合材料判断,海昏侯墓保存完好主要得益于    (  )

A. 岩性坚硬,外力侵蚀弱

B. 地质稳定,环境变迁小

C. 地壳运动,沉入湖底久

D. 加强保护,人为破坏少

 

查看答案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    (  )

A. 断层①形成时间早于地层②的

B. 形成③④的内力作用相同

C. ⑤受到挤压后隆起形成山地

D. 岩层⑥断裂之后相对下降

2.图示地区中    (  )

A. a处地质构造具有良好储水条件

B. b处的花岗岩可用作优质石材

C. c处有河流流经,适宜建坝蓄水

D. d区域的石灰岩形成喀斯特地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