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坡面上的太阳高度(太阳光与坡面的夹角)和地平面上的太阳高度不同。下图为北半球某地...

坡面上的太阳高度(太阳光与坡面的夹角)和地平面上的太阳高度不同。下图为北半球某地南向坡面上的正午太阳高度年内变化折线图,已知坡面坡度为l0°(地球大圆每1°圆心角弧长约为110km).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将此坡面的位置向西南移动200km,则图中折线

A. 向上移动    B. 向下移动    C. 向右上移动    D. 向左下移动

2.当此坡面处于白天且与晨昏线的距离为2530km,此日不可能为

A. 3月5日    B. 6月15日

C. 9月5白    D. 12月l5日

3.冬至日这一天中,若仅考虑纬度因素,则此坡面上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将

A. 比43°26'S地平面上同样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多

B. 比43°26'N地平面上同样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少

C. 与43°26'N地平面上同样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相等

D. 与43°26'S地平面上同样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相等

 

1.A 2.D 3.B 【解析】 1.根据图中数据解读,该地夏至日地面正午太阳高度为60度,所以该地纬度为53.5°N,若向西南移动200km,相当于纬度降低了,则地面正午太阳高度增加,正午坡面太阳高度肯定也会变大,所以折线向上移动,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2.纬线上某点离晨昏线最近时它们相交,距离为0;离晨昏线距离最大时该点太阳高度最大的或者最小,即该地处于正午或者午夜,因为该坡面为白昼,即纬线上该点处于正午。对于53.5°N,二分日时的情况如图一,求得距离晨昏线最大距离(即图中红线距离)为36.5°×110km。夏至日时情况如图二,求得距离晨昏线最大距离(即图中红线距离)为60°×110km。冬至日时情况如图三,求得距离晨昏线最大距离(即图中红线距离)为13°×110km。结合太阳直射点在地球移动的平均速度大约为2°/周,有3月5日最大距离约为32.5°×110km,6月15日最大距离约为58°×110km,9月5日为40.5°×110 km,12月5日为15°×110km。题干中此坡面离晨昏线距离为2530km,即23°×110km,大于12月5日的最远距离,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3.冬至日这一天,此坡面的正午太阳高度为23°,43.5°N地平面的正午太阳高度也为23°,但该坡面纬度较高,昼长小于43.5°N的昼长,故该单位面积上获得的太阳辐射小于43°26′N地平面上同样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更远小于43°26′S,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读“中国政策与棉花生产的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导致我国1998—1999年棉花播种面积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自然灾害    B. 政策    C. 农民的个人喜好    D. 地价

2.我国1998—1999年棉花单位面积产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A. 气候条件适宜    B. 交通条件改善

C. 农业科技进步    D. 土壤得到改良

3.我国棉花种植范围广阔,全国划分为三大棉区:长江中下游棉区、黄河中下游棉区和新疆棉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三大棉区生产都以家庭分散型为主

B. 黄河流域棉区区内地势平坦,秋雨少,日照充足有利于棉花生产

C. 长江流域棉区技术水平高,劳动力充足,棉花质量优于黄河流域棉区

D. 新疆棉区降水少,光照条件优越,但病虫害多

 

查看答案

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自然植被由下往上是河谷灌丛带、高山森林带、高山草原带、高山寒漠带。季节性转山放牧的牧民人口日增,所产的山羊毛质量上乘,近年颇受市场欢迎。少数藏民在缓坡地栽种旱作,以补充其所需要的部分粮食。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当地已出现高山森林带上限下移、下限上移的退缩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①气候变暖变干                ②工矿业开发规模扩大   

③放牧地和耕作地面积扩展        ④栽培花卉和药材       

⑤燃料需求

A. ①③    B. ③⑤    C. ②⑤    D. ①④

2.藏民所栽种的旱作以玉米、小麦、大麦、马铃薯(土豆)等为主,其中以马铃薯(土豆)的栽培高度上限最高,主要原因是马铃薯(土豆)

A. 可以在霜冻期栽种    B. 适合在冻土中培育

C. 生长期最短    D. 适宜碱性土壤

 

查看答案

“生物入侵”是指某个地区的外来生物物种打破了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例如桉树原生长地是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和东南部地区,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但是在引种到我国的云贵高原后,却引发了令人头痛的生态问题:引种地区的地下水位严重下降,桉树林及其附近的草木大量枯死……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桉树在澳大利亚和云贵高原生长的自然条件,最主要的不同在于

A. 澳大利亚降水多,而云贵高原降水少

B. 澳大利亚地势低,而云贵高原地势高

C. 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地区地下水丰富,云贵高原是喀斯特地貌,地下水储存条件不利

D. 澳大利亚光照条件好,,而云贵高原光照条件不好

2.以上案例,能够给予我们的启示是

①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②引进外来物种,需要考虑地域环境的差异性

③某一要素的变化可能导致其他某个要素的变化,但不会引起整个环境的改变

④引进外来物种,必然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例①②代表的功能区分别是

A. 商业区、文化区    B. 住宅区、行政区

C. 住宅区、商业区    D. 行政区、文化区

2.该市进行城市功能区布局时,充分考虑了盛行风的影响。该城最有可能位于

A. 巴西东南部    B. 我国东部沿海

C. 印度半岛    D. 澳大利亚西南沿海

3.该市的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

A. 工业区近湖分布,湖泊易受污染

B. 高速公路经过城市边缘,造成噪声污染

C. ②功能区分散布局,加重交通拥堵

D. 绿地呈环状分布,加剧城市热岛效应

 

查看答案

刘易斯拐点是指劳动力由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新就业人口主要集中在2039岁年龄段。下图为我国劳动力数量变化及预测情况,据图回答下列各题。

1.我国开始出现用工荒的时间拐点大致是

A. 2002年    B. 2007年    C. 2012年    D. 2020

2.针对刘易斯拐点的出现,我国政府应

A. 继续实行严格的低生育政策

B. 加大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者技能

C. 鼓励大量外资企业的入驻

D. 增加对企业的补贴,提高劳动者工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