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第十二届昌平区苹果文化节上,市民们见到了树体矮小、幼童伸手可摘的苹果树,“矮化密...

第十二届昌平区苹果文化节上,市民们见到了树体矮小、幼童伸手可摘的苹果树,“矮化密植”技术使果树树冠缩小,结果更早、更多,果实含糖量更高。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矮化密植”技术(  )

①充分利用了光热条件 ②提高了土壤肥力 ③降低了科技投入 ④改良了作物品种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近年来京郊农村纷纷举办集商贸、旅游为一体的文化节,该模式主要基于(  )

A. 政策支持    B. 民俗传统

C. 技术进步    D. 交通改善

3.本届苹果文化节还引入“互联网+”的形式,大量苹果微店的开通(  )

A. 拓展了销售市场,提高了经济收益

B. 宣传了苹果文化,提高了市民素质

C. 应用了网络技术,提升了政府业绩

D. 便利了产销沟通,提高了产品价格

 

1.B 2.A 3.A 【解析】 试题 1. 2. 3.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近年来,通化市大力发展的林下种植、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生态旅游等林下经济,已经成为进一步拓宽全市林业经济领域和促进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黄金”产业。下图为“通化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通化发展林下产业的优势条件有(  )

A. 位于我国最大林区长白山区,森林资源丰富

B. 地处中朝边界,对外贸易便利,市场条件优越

C. 参、药、蜂、菌、菜、禽、畜等林下特产丰富

D. 农业开发历史悠久,林下产业科研水平高,基础好

2.通化林下种植业与图中M区域种植业具有的相同特点是(  )

A. 商品率较高    B. 机械化水平高

C. 农场经营规模小    D. 水利工程量大

3.通化林下产业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是(  )

A. 野生动植物的种类与数量增加    B. 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降低

C. 环境污染程度下降    D. 环境承载力有所上升

 

查看答案

气候生产潜力是指一个地区光、热、水等要素的数量及其配合协调程度。下图示意中国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影响甲地等值线向北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

A. 纬度位置    B. 大气环流    C. 地形    D. 海陆分布

2.在中国东北地区,与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的指标是(  )

A. ≥10℃积温    B. 日照时数    C. 太阳辐射量    D. 年降水量

 

查看答案

读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4年2月7日至23日,第22届冬奥会在俄罗斯黑海之滨的索契成功举行。索契独特的地理优势,使之成为世界纬度最高的亚热带气候区,是俄罗斯唯一具有亚热带风情的旅游度假胜地,被称为俄罗斯的夏日之都。

材料二 索契和温哥华(第21届冬奥会主办城市)所在地区局部图。

(1)读图归纳索契和温哥华地理位置的共同点。

(2)简要说明两地区建滑雪场共同的有利自然条件。

(3)比较温哥华与索契气候特征的主要差异,并说明原因。

 

查看答案

根据地理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技进步给地理学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和勃勃生机。由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虚拟技术、网络技术等组成的地理信息技术日益成熟,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各领域,并正在走进人们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

(1)上海某出租车公司在中心调度系统中快速查询本公司出租车的位置信息,所采用的技术是______________

(2)人们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市彩色红外遥感图像时,发现外环线周边地区的红色块状区域面积越来越小,而蓝灰色区域面积越来越大,据此可判断,该地区______用地面积在缩小,而______用地面积在扩大。

(3)根据三颗卫星提供的资料,运用数学原理就可以计算出地面________物体的位置,由四颗卫星提供资料,除可进一步提高定位的精准度外,还可以迅速计算出________物体的空间位置。

(4)下列活动中,可应用我们所学的地理信息技术的有________

A.导弹发射的精确制导

B.珠穆朗玛峰高程的精确测量

C.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计算

D.人口密度与商业网点布局

 

查看答案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地理信息技术运用到防灾减灾中的频率越来越大。读GIS分层图,回答下列各题。

1.根据上图可以推断出,正在分析的地质灾害最可能为(   )

A. 泥石流    B. 滑坡    C. 火山喷发    D. 地震

2.一位年轻研究员不小心把完整的图层弄丢了,现在需要制作出完整的图层,它需要填补的甲最可能是(   )

A. 坡面起伏状况    B. 坡面侵蚀状况    C. 坡向    D. 地层厚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