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题文)某考察队在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发现了湖泊与高大沙山共存的奇观。根据下...

(题文)某考察队在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发现了湖泊与高大沙山共存的奇观。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巴丹吉林沙漠及其周边环境示意图。

材料2:考察队在沙山中发现了保存完好、未曾移动的植物根管结核化石,经测定年龄在4000年以上。同时发现沙山内部含水量较高。   

(1)该地沙山是固定的还是流动的?说明判断依据。   

(2)在最近《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等单位组织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中,巴丹吉林沙漠被评为“中国最令人销魂的五大沙漠”之首。但近年来,有人发现巴丹吉林沙漠的面积有扩大的趋势。你认为导致该现象出现的主要人为原因有哪些?   

(3)在巴丹吉林沙漠的治理过程中,应坚持怎样的方针?采取哪些措施?

 

(1)是固定的;判断依据:沙山中发现了保存完好且未曾移动的植物根管结核化石(2)人口迅速增长,环境压力加大;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盲目开垦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草原植被破坏和沙漠扩大(3)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退耕还林还草等 【解析】试题 (1)根据材料,在沙山中发现了保存完好、且未曾移动的植物根管结核化石。说明沙山是固定的。 (2) 巴丹吉林沙漠的面积有扩大的趋势,主要人为原因是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盲目开垦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草原植被破坏和沙漠扩大。 (3)沙漠在治理过程中,要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河是我国东南沿海的河流,流域内拥有较丰富的水、土地、矿产、生物、旅游等资源。流域内的东南部以三角洲平原、台地、丘陵为主,中部以台地、丘陵为主,西北部则为山地、丘陵。

材料二  下图是甲河流域示意图。

材料三  下图反映的是甲河流域部分基本数据(2003年)。

(1)甲河流域城市分布的特点是?该流域城市体系较为合理,主要表现在?   

(2)比较说明东南部和西北部两地区的社会经济特征的差异。   

(3)甲河流域开发的核心问题是________的利用与治理。请简要说明甲河上游地区水电站建设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意义。   

(4)上游地区水土流失较严重,对中下游地区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有?简述上游地区水土保持的措施:

 

查看答案

读“甲、乙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完成以下问题。

(1)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共同点是(   )           

A.有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B.依靠外来资金支持城市化

C.有当地政府的大量投资  D.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2)关于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区属于外资驱动型的城市化 B.乙地区属于开发区驱动型的城市化

C.甲地区的典型发展模式在苏南地区 D.乙地区的典型发展模式在珠江三角洲

 

查看答案

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法国略图。

材料二:为了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农业资源,将不同的农作物生产合理布局,形成了农业区域专业化的商品产区。例如,法国巴黎盆地的小麦产量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1/3。   

(1)与甲地比较,乙地夏季降水较________,主要原因是该地夏季受________(气压带或风带)控制。   

(2)法国北部巴黎盆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属于________,该农业地域类型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   

(3)法国洛林高原盛产铁矿,曾经是德国________工业区重要的原料供应地。   

(4)法国北部的自然带属于________,沿岸洋流对北部地区气候的影响为________。   

(5)从流域的自然地理角度,简述塞纳河航运能力突出的有利条件。

 

查看答案

某年初冬,鄱阳湖中水量极少,大面积的河滩、草洲显露,成为天然的牧牛场(见下图)。下列有利于鄱阳湖湿地保护的措施是( 

A. 退耕还牧    B. 围湖造田    C. 退田还湖    D. 禁止捕鱼

 

查看答案

煤层气,是指储存在煤层中以甲烷为主的非常规天然气,是近年来在国际上迅速崛起的洁净、优质能源和化工原料。下图是山西省东南部沁水盆地南部3号煤层中煤层气含量与水文、地质的关系示意图。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沁水盆地富气区的地质构造是(  )

A. 背斜    B. 向斜    C. 地堑    D. 地垒

2.有利于沁水盆地煤层气开发的条件是(  )

A. 煤层的埋藏深度浅,裂隙不发育    B. 变质岩分布面积广,厚度大

C. 地下水活动较弱,地下水封闭好    D. 煤层气覆盖范围小,且距离市场远

3.我国对煤层气的大量开发使用,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是(  )

A. 减少自然灾害    B. 减轻大气污染    C. 使酸雨危害增多    D. 缓解能源紧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