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题文)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11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

(题文)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11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秘鲁首都利马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习主席从“喜欢吃来自拉美地区的地瓜土豆”说起,借喻中国的发展要扎根亚太。马铃薯原产于秘鲁南部地区,现在世界广泛种植。其生长周期约为3~4个月,性喜冷凉,是喜欢低温的作物,其地下薯块形成和生长需要疏松透气、凉爽湿润的土壤环境。下图为秘鲁地形图及年降水量分布图。

(1)利马APEC峰会期间多云雾天气,试解释原因。

(2)分析秘鲁地形和降水对该国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

(3)说明秘鲁南部盛产马铃薯的优势气候条件。

(4)你是否赞同在秘鲁南部进一步开垦耕地、扩大马铃薯生产规模?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1)距海近,水汽充足;受秘鲁寒流影响,温度降低,水汽凝结为云雾;寒流与水面接触,下层冷却,形成了稳定的逆温层,大气稳定,浓雾不易扩散。 (2)西北—东南走向的高大山脉导致东西陆上交通联系不便;西北—东南走向的高大山脉,多山地降水,形成众多河流,为西部平原提供水源;山脉相对高度大,河流落差较大,水能丰富;山地面积广大,利于发展林、牧业;东北部地势平坦,降水丰富,是热带雨林气候区,利于发展林业;西部平原面积狭小,气候干旱但有众多河流,是种植业、城市、人口集中分布区。(答出四点即可) (3)南部属于高山地区,海拔高,气温低;降水较少;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4)赞同。理由:扩大种植规模,有利于提高规模效应,提高经济收入;当地马铃薯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该地马铃薯质量高,市场需求量大。 反对。理由:该地为山地,进一步开垦耕地,易造成水土流失;毁林垦荒,破坏森林,会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植被破坏,易诱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使生态环境恶化。 【解析】(1)雾的形成主要从充足的水汽、降温过程、稳定的大气结构及微风等方面分析。利马靠近海洋,水汽充足,沿海有秘鲁寒流经过,气温降低,水汽凝结,且沿海寒流经过,形成稳定的逆温层,不利于雾的扩散。 (2)经济活动主要包括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等方面。地形和降水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从对农业、人口、城市及交通分布的影响来分析。 (3)根据马铃薯的生长习性分析其气候优势。因马铃薯喜冷凉,故气候优势在于地势高,气温低;根据降水分布图,秘鲁南部降水少,故其气候优势是光照充足,日温差大。 (4)此题为开放性问题,只要理由和观点相符即可。赞同扩大马铃薯生产规模,主要从规模效应、经济收入、种植历史和市场需求等方面分析回答;反对,则主要从进一步开垦耕地,易造成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和诱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等方面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桑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生长周期短。桑蚕起源于中国,其发育温度是7—40℃,饲育适温为20—30℃,以桑叶为食。“东桑西移”是国家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将桑蚕产业重心向中西部转移,下图所示区域是传统桑蚕主产区浙江、江苏、广东的桑蚕产业转移的承接地之一。河池市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把桑蚕业培育发展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了河池市桑蚕产业循环经济生产基地(生产模式如图乙),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业产业化之路。

(1)描述甲地区的地形特点。

(2)分析河池市发展桑蚕产业循环经济的优越性。

(3)简述浙江、江苏两省桑蚕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原因。

(4)图示区域发展桑蚕业有利于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说明理由。

(5)为河池地区循环经济生产基地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合理化意见。

 

查看答案

江南丘陵某县农村生活用能构成图该县农村秸秆利用方式比例图,回答下列小题。

1.该县农村这种生活用能构成状况可能带来的严重生态问题是( )

A. 土地盐碱化    B. 水土流失

C. 酸雨危害    D. 大气污染

2.关于该县农村秸秆利用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利用方式多样化,科学合理

B. 主要用于还田,提高土壤肥力

C. 直接作为生活燃料,燃烧效率高

D. 利用不充分,浪费严重

 

查看答案

科尔沁地区位于内蒙古东部的西辽河中下游的通辽市附近,历史上曾经为水草丰美的疏林草原景观,但现在已是中国最大的沙地。下图为科尔沁沙地重心变迁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科尔沁沙地重心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A. 过度樵采破坏固定沙丘的植被    B. 过度垦殖导致沙地向草原腹地推进

C. 严重超载放牧导致草场退化    D. 水资源利用不当,浪费严重

2.科尔沁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方向是

A. 扩大坡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B. 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

C. 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建设商品粮基地    D. 退耕还林(草),发展舍饲养殖

 

查看答案

皖电东送工程,西起安徽淮南,经皖南、浙北到达上海,全长656千米。选用淮南丰富的煤炭资源,加强煤电基地建设,变输煤为输电,使淮南成为华东地区能源基地。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皖电东送”工程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 科技因素    B. 自然因素    C. 经济因素    D. 政策因素

2.下列有关“皖电东送”工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有利于淮南煤炭资源就地转化,变输煤为输电

B. 缩小东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有利于中部地区的环境保护

C. 利于缓解上海等东部地区能源紧张局面,减轻东部地区的环境污染

D. 加快东部地区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促进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查看答案

下图为克里希纳河水系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根据图示信息可以判断,20世纪60年代以来克里希纳河中上游地区

A. 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导致土地荒漠化    B. 砍伐森林和矿山开采加剧水土流失

C. 修建铁路和城市扩张导致地面沉降    D. 修建库坝和过度灌溉致使土地盐碱化

2.为防治克里希纳河下游平原地区的旱涝灾害,合理的措施是

A. 拓宽入海通道和加固加高河岸堤防    B. 实施流域绿化工程和控制工农业用水量

C. 建设梯级大坝和实施北水南调工程    D. 控制流域内水污染和积极发展节水农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