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阅读下面的一段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06年3月30日《人民日报》报道了甘肃两...

阅读下面的一段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06年3月30日《人民日报》报道了甘肃两当县、内蒙古巴音舒嘎查村、北京门头沟区在生态修复方面取得的不斐成绩,由此将“生态修复”概念引入公众视野。曾几何时,由于不了解、不尊重自然规律,诸如开山造田、围湖造田、在水源极缺的沙漠中植树造林等种种做法被视为“征服自然”的“雄伟壮举”。然而,实践证明,不顾科学规律的做法不仅事倍功半,还留下了诸多恶果,一些地方生态环境不堪重负,急剧恶化,有的甚至到了惊人的地步。因此,在很大程度上,生态修复是针对人为破坏而言,是人类进一步认识自然、检讨自我的事后弥补行为。近年来,不少地方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耕还湖等措施,就是基于顺应自然规律,立足于生态的自然修复,以化解生态危机。更为重要的是,在生态修复的实践活动中,人们增强了对生态环境的自觉保护意识。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必须遵循一个前提,即顺应自然规律,科学且适度。生态修复,给大自然提供一个“疗伤”的机会,是一个关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

(1)上述案例体现了哪种人地关系思想?

(2)你对人地关系有何认识?

 

(1)人地伙伴论。 (2)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人类活动如果按照规律办事,就是顺应了事物的发展,不会对事物的发展造成危害,环境也就不会对人类的发展产生危害,这样的发展就是科学的人地关系,是人地伙伴论的人地关系。只有坚持这种科学的人地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才可能是可持续发展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地关系的认识等相关知识。 (1)本题主要考查人地关系的判断。有材料分析可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导致很多地区出现生态问题,因此为了修复生态环境,该地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之下,科学且适度进行生态修复,符合人地协调的思想。 (2)本题主要考查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地关系,即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当今社会发展必须直面和探讨的问题,还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永恒命题。人类和自然环境在人文生态系统中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两大要素。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存条件,人类活动反过来影响自然,其至局部改造自然。了解、尊重自然规律,增强读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对自然的开发利用要顺应自然规律、科学适度,要树立正确的可持续的发展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甲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图乙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

(4)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查看答案

读下面三幅图,图a和图b的箭头表示污染工业地理转移的趋向,图c表明单位产量的污染控制费用与污染物排放量的关系,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a中,污染工业转移的趋向是__________________。

(2)在图b中,污染工业转移的趋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图c分析污染工业发生地理转移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出发,需要健全环境法规,这些法规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题文)下列中国古人的行为或主张蕴含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

A. 以人为本,人定胜天    B. 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C. 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D. 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查看答案

几乎所有的古代民族都有自己的图腾,我国古代民族的图腾是并不存在的所谓的“龙”。图腾的存在体现的人地关系是( )

A. 地理环境决定论    B. 人类中心论    C. 天人合一论    D. 人地伙伴论

 

查看答案

下列可以反映比较理想的人地关系的是( )

A. 培根有一句名言:“要命令自然,就要征服自然”

B. 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

C. “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礼记王制》)

D. 为了养活更多的人口,大量向湿地要耕地,向林地、草地要粮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