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下图是“某旅友暑期骑行途经地点的手机截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区域具...

下图是“某旅友暑期骑行途经地点的手机截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区域具有明确边界的是(  )

A. 长江流域    B. 江西省

C. 江南丘陵地区    D. 珠江三角洲地区

2.该旅友骑行过程中可能遭遇的风险是(  )

A. 临近海洋,易遭遇海啸    B. 气温高,易中暑

C. 海拔高,易发高原反应    D. 人烟稀少,易迷路

3.记录旅友骑行途经地点位置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 GPS    B. GIS    C. RS    D. 数字地球

 

1.B 2.B 3.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区域地理和地理信息技术。学生要熟悉我国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掌握“3S”技术特点和应用。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范围有大有小,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有的区域界线是模糊的,一般来说行政区域界线明确,而经济区域、自然区域界线模糊。 2.从图中可以读出旅游路线,多数距离海洋较远,南海沿岸少地震,所以不易遭遇海啸,A错;沿线地区海拔不高,不会发高原反应,B错;暑期,该旅友骑行过程中可能遭遇的风险是气温高,易中暑,所以C正确;沿线人口密度较大,不易迷路,D错。 3.GIS是地图的延伸,主要功能是进行空间数据的分析和处理;RS是眼睛的延伸,主要功能是收集信息;GP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记录旅友骑行途经地点位置的地理信息技术是全球定位系统,所以B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继“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后,我国又制订了“实现东部新跨越”的战略方针,环渤海经济圈作为东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加速崛起,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目前,影响环渤海经济圈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是(   

A. 矿产资源不足    B. 水资源短缺    C. 人口密度较大    D. 洪水灾害频发

2.图中阴影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该地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

B.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

C. 热带气旋的形成

D. 冬夏季节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3.天津、青岛、大连吸引外资企业纷纷落户,其共同的优势区位条件(   

①水陆交通便利 ②劳动力价廉质优  ③接近原料和零部件产地    

④水源、动力充足    ⑤市场前景广阔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④⑤    D. ①②⑤

 

查看答案

下图为沿某条经线的我国局部地形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秦岭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是长江水系与淮河水系的分界线

B. 为农耕区和畜牧区的分界线

C. 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区

D. 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的分界线

2.图中①②③④地形区的地貌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 ①处冰川广布,雪山连绵    B. ②处千沟万壑,地表破碎

C. ③处远看是山,近看成川    D. ④处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形崎岖

3.图中①②③④地形区发展农业条件及面临的问题,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处水土流失严重,陡坡应退耕还林还草

B. ②处地势平坦,红壤广布,土层贫瘠

C. ③处灌溉水源充足 ,夏季常受台风侵袭

D. ④处土壤盐碱化严重,多中低产田

 

查看答案

读下图,甲、乙为我国两个盆地,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盆地中河流 (    )

A. ①河水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    B. ①河是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C. ②河初春有凌汛现象出现    D. ②河汛期长于①河汛期

2.甲、乙两盆地发展工业的共同有利条件是  (    )

A. 水陆交通便利    B. 天然气丰富    C. 劳动力丰富    D. 气候适宜

 

查看答案

读表,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北纬35°40°之间大陆上四地的气候资料表

地点
 


 


 


 


 

年降水量(mm)
 

15.6
 

466.6
 

777.4
 

205.4
 

一月平均气温(℃)
 

8.5
 

6.6
 

1.2
 

9.0
 

七月平均气温(℃)
 

27.4
 

23.5
 

23.9
 

23.6
 

 

1.导致四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纬度位置    B. 海陆位置

C. 海拔高度    D. 洋流性质

2.下列关于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 ①两地河流都有春汛    B. ①两地位于青藏高寒区

C. ②两地位于季风区    D. ②两地位于半干旱区

 

查看答案

(环境保护)

某沿海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快速推进,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料:见下面两幅图,根据所给图文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各题。

(1)1998年以后,该地区酸雨出现频率的变化趋势如何?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可能原因及其危害。

(2)防治该地区水体污染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