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下图为中亚地区及阿姆河流域水系图,甲和乙是河流上、中和下游的分界点。读图完成下面...

下图为中亚地区及阿姆河流域水系图,甲和乙是河流上、中和下游的分界点。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阿姆河(    )

A. 整个流域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B. 从甲到乙河段流量季节变化变小

C. 以冰雪融水、降水补给为主

D. 从甲到下游河段含沙量一直增大

2.阿姆河河流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 酸雨    B. 次生盐渍化

C. 土地荒漠化    D. 水土流失

 

1.C 2.D 【解析】 1.阿姆河流域位于中亚地区,发源于高山上,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山气候,A错误;从图中可知,从甲水文站到乙水文站之间有季节性支流汇入,枯水期季节性河流无水汇入,汛期季节性河流汇入径流,导致甲到乙河段的流量季节变化变大,B错误;阿姆河为内流河,以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为主,春季有季节性冰雪融水补给,C正确;从甲水文站到下游等高线由密集变稀疏,说明下游地区地势较平坦,河流落差小,流速变慢,泥沙沉积河床,使得到下游河流的含沙量会减少,D错误。故答案选C项。 2.此问注意审题,是阿姆河流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不是整个流域的,阿姆河上游地区处于西风带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坡度大河,流流量大,流速快,河流侵蚀作用强烈,水土流失较严重。选择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为某岛国位置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岛位于(    )

A. 欧洲    B. 西亚    C. 南亚    D. 非洲

2.从该岛出发到我国上海,最短的航海路线途径的交通要道是(    )

A. 直布罗陀海峡    B. 马六甲海峡    C. 苏伊士运河    D. 麦哲伦海峡

 

查看答案

下图是日本地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导致日本工业地带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A. 水热条件优越    B. 矿产资源丰富

C. 海运交通便利    D. 科学技术发达

2.日本农业机械多以小型为主,其原因主要是

A. 人均耕地步    B. 气候温暖湿润,土质疏松

C. 河网稠密    D. 耕地多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块小

 

查看答案

下图中的横线代表60ºN纬线,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甲、乙、丙、丁四地中,位于太平洋的是

A.     B.     C.     D.

2.下列各组大洲中大陆均为北回归线穿过的是

A. 亚洲   欧洲   南美洲    B. 亚洲    欧洲   北美洲

C. 非洲   亚洲   北美洲    D. 非洲   大洋洲   北美洲

 

查看答案

北京与河北张家口相邻,地域联系密切。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左图可看出,该区域大致位于40°N—41°N,处于五带中的________带,属_____________________气候。

(2)北京与张家口之间的地域联系密切,除通信这种联系方式外,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1905年比较,北京至张家口之间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发生的变化主要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京成为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城市,将由北京市主要承办冰上项目的比赛,河北省张家口市承办雪上项目的比赛。

(4)为了能成功举办冬奥会,请你为北京到张家口交通建设献计献策。

 

查看答案

读 “安徽省地图”和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茶树适宜生长在温度为10℃~35℃,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空气湿度较大,坡度和缓、排水条件良好的地区。中国十大名茶之中,出自安徽的荼叶就占了三成。

(1)图中所示甲、乙两地区,最适宜茶树生长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简述判断理由(从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方面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近些年,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务工的外来人员约30%来自安徽省。

(2)长三角洲地区吸引安徽省务工人员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促进我国沿海地区外贸加工等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国家在安徽省的长江沿岸城市设立了产业转入示范区。

(3)图中示范区城市承接外贸加工业的优势区位条件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