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下列各地对流层高度最大的是( ) A. 中山科学考察站 B. 英国首都伦敦 C....

下列各地对流层高度最大的是(  )

A. 中山科学考察站    B. 英国首都伦敦

C. 马六甲海峡    D. 青藏高原

 

C 【解析】纬度越低地面温度越高,大气的对流运动越强,对流层高度越大,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马六甲海峡纬度最低,对流层高度最大,选择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天文学家发现一颗绕昏暗恒星运转的类地行星,距地球近40光年。它是一个热气腾腾的“水世界”,体积是地球的6倍。据推测,这个“水世界”同样拥有大气层,且75%的表面区域被水覆盖,但由于温度太高,它无法支持地球生命的存在。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水世界”类地行星所在的天体系统是(  )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银河系    D. 河外星系

2.天文学家推测“水世界”类地行星无法支持地球型生命存在,该行星无生命存在的原因是(  )

A. 上面没有水    B. 距离恒星太近    C. 温度太低    D. 不存在大气层

3.关于大气组成成分及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二氧化碳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②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和氢

③水汽和杂质集中在高层大气    ④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青海湖湖滨地带分布有广泛风沙堆积(下图)。青海湖区沙丘的主要沙源是西岸和北岸几条大河造成的河口三角洲沉积物,而沙丘集中分布于湖东平原。青海湖区盛行风向主要为西北风,夏季能受到东南季风的影响,青海湖岸地区新月形沙丘在不同季节坡向可发生明显改变。近年来,近青海湖周边地区土地沙漠化问题日趋严重,已经严重威胁到湖区周边生态安全

(1)分析沙丘集中分布于青海湖东部而西岸少的原因。

(2)分析该地区新月形沙丘在不同季节坡向发生明显改变的原因。

(3)青海省湖滨风沙入湖现象严重。分析海晏湾西测的沙堤的成因。

(4)分析青海湖周边地区土地沙漠化的人为原因并提出治理措施。

 

查看答案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賽里木湖和艾比湖位于新疆西北部,艾比湖的盐度比赛里木湖的盐度高,湖面海拔189米。賽里木湖湖面海拔2071.9米,年降水量达450mm。1998年在该湖投放了原产于俄罗斯50°N以北河流或湖泊中的高白鲑等冷水鱼;高白鲑所食全是湖中的自然生物,需要生长三年才能达到一千克,形成了细嫩如豆腐般的口感,故又称“豆腐鱼”,其价格昂贵,但在当地和网络上畅销。

冰冻气泡简称“冰泡”,是由湖底气体(沼气)在靠近湖面过程中冻结形成,赛里木湖是我国欣赏冰泡景观的最佳地点下。图左图为赛里木湖、艾比湖区域位置示意图,右图为冰泡景观(白色的是冰泡)。

(1)将高白鮭投放到赛里木湖而没有投放到艾比湖,试分析其原因。

(2)分析赛里木湖高白鲑在网络上畅销的原因。

(3)分析赛里木湖冰泡景观的形成条件。

 

查看答案

2018年1月中下旬,一场暴雪席卷我国江淮部分地区,积雪厚度达到35cm,雪后持续低温晴朗天气。下图为江淮地区雪后第五天拍摄的一多层楼房房顶照片,照片显示该屋顶西面积雪面积较小,东面积雪积较西面大,正南面仍被积雪完全覆盖,北面积雪面积最小,而当时地面积雪几乎没有融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屋顶正南面积雪保存较完整的原因最可能是

A. 正前方有建筑遮挡阳光    B. 积雪厚反射太阳辐射多

C. 背阳面吸收太阳辐射多    D. 向阳面吸收太阳辐射多

2.屋顶西面积雪融化较东面快的原因是一天中

A. 太阳照射西面时气温高    B. 太阳照射东面的时间短

C. 太阳照射西面的时间长    D. 太阳照射东面时高度角小

3.照片中东侧屋顶西面的积雪面积大于西侧屋顶西面的积雪面积,形成此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 气温    B. 坡度    C. 日照时间    D. 风向

 

查看答案

张江长三角科技城位于上海金山区和浙江平湖市的交界处,是目前我国第一个跨省市、一体化发展 的试验区,由上海枫泾科技园和浙江平湖科技园组成,占地面 87km2。张江长三角科技城是浙江接 轨上海、承接产业转移、谋求与上海协同创新的第一站,也是上海对外融合、寻找发展空间和下一 个增长极的选择。

据此完下列各题。

1.与浙江其他地区相比,平湖科技园承接产业转移的明显优势在于(    )

A. 劳动力

B. 资金

C. 市场

D. 地理位置

2.平湖科技园应重点发展的产业可能是(    )

A. 劳动密集型产业

B. 高端制造业

C. 科技服务业

D. 能源加工业

3.推测张江长三角科技城运行中面临的最大困难是(    )

A. 土地紧张

B. 资源贫乏

C. 环境保护

D. 区域协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