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人口迁移率是指一定时期,某地区人口迁入、迁出的绝对量与该时期该地区总人口数之比。...

人口迁移率是指一定时期,某地区人口迁入、迁出的绝对量与该时期该地区总人口数之比。人口迁移增长率=迁入率 - 迁出率。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区建国以来人口迁移率随时间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有关T1、T2时期该地区人口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T1时期,人口总量不断增长

B. T2时期,人口迁移率上升

C. T1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缓慢

D. T2时期,劳动力人口比重下降

2.下列关于人口迁移对该地区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Tl时期人口迁移率为正值,就业压力 不断增大

B. T2时期人口迁移率为负值,给社会带来沉重的压力

C. T2时期人口迁移率为正值,环境承载力不断下降

D. T1时期人口迁移率为负值,制约该地经济的发展

 

1.B 2.D 【解析】 1.读图,图示纵轴向下增大,T1时期,人口迁出率大于迁入率,人口总量不断减少,A错。T2时期,人口迁入率大于迁出率,人口迁移率上升,B对。图示不能体现人口自然增长状况,C错。T2时期,迁入率增大,主要是劳动力人口,劳动力人口比重上升,D错。 2.人口迁移增长率=迁入率 - 迁出率。Tl时期人口迁移率为负值,就业压力 不断减小,A错误。T2时期人口迁移率为正值,给社会发展带来动力,B错误。T2时期人口迁移率为正值,环境承载力不变,C错误。T1时期人口迁移率为负值,劳动力人口迁出,制约该地经济的发展,D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进入2010年,专家呼吁中国全面放宽计划生育政策,以应对人口问题。结合图,完成下面小题。

1.根据左图分析,专家呼吁全面放宽计划生育政策的主要依据是(   )

A. 人口数量持续减少    B. 0~14岁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C. 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D. 15~64岁人口比重有所下降

2.右图中,能够反映我国1982年人口年龄构成的是(   )

A. ①点    B. ②点    C. ③点    D. ④点

 

查看答案

下图示意某城市功能区,图中MN是以住宅为主的卫星城。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甲功能区(   )

A. 夜晚人口数量多于白天    B. 为商品生产中心

C. 商业活动繁忙    D. 环境质量较乙功能区差

2.若从环境的角度来看,该城市工业区布局合理,则该城市最小风频的风向最可能是(   )

A. 东风    B. 西风.    C. 南风    D. 北风

 

查看答案

下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示意图,完成下题。

图中,我国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迅速的主要原因是(   )

A. 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B. 人口政策的有力实施

C.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D. 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某区域略图。

材料二:爱国诗人余光中说,“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与台湾海峡相比,台湾岛东侧海域水深较大。

材料三:近年来,福建省与台湾省合作,在福建省晋江市等地设立产业基地,积极培育从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到装备材料和终端应用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

(1)图中甲资源调配工程的起点位于我国四大地区中的  ▲  地区,该工程输送的资源按自然属性分类属于  ▲ 

(2)台湾岛与祖国大陆同属  ▲  板块,其东侧海域因临近  ▲  (填“消亡”或“生长”)边界,因此水深较大。与附近同纬度海域相比,乙洋流水温较  ▲ 

(3)台湾山脉的岩石受风化、侵蚀后,被  ▲  至台湾岛西部,于出山口处形成  ▲  (填地貌类型)。

(4)简述福建省承接台湾省集成电路产业的有利条件,并指出其发展该产业的关键措施。

 

查看答案

读世界某区域略图,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左图为浙江某校地理学习小组研学旅行路线图,右图为左图中甲、乙两地的气候资料。

材料二:丙城市周边农业,多采取谷物与牧草轮作的方式,所种植的谷物或作为口粮,或作为饲料,或作为商品出售。

材料三:埃森曾经是鲁尔区最大的矿业城市,现如今众多高等院校、技术中心云集,废弃厂房开发为旅游景点,使得该城面貌焕然一新。

(1)甲城市洪涝灾害多发,从地形上看原因是  ▲  。丁是欧洲和亚洲的分界线   ▲   海峡。

(2)丙城市周边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采取谷物与牧草轮作的方式有利于保持土壤  ▲ 

(3)在莱茵河沿岸港口布局钢铁企业便于  ▲  进口,降低运输成本。过去的埃森依靠丰富的煤炭资源,形成的工业结构特点是以  ▲  (填“轻”或“重”)工业为主;如今积极发展新兴工业和  ▲  ,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4)比较甲乙两地降水季节变化的特点,并从大气环流角度分析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