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运输管道穿越了多年冻土区。多年冻土分为活动层和多年冻层上下两层。冻胀丘是指多年冻土区由土和地下水受冻胀作用形成的丘状地形,其中季节性冻胀丘每年冬季发生,夏季消失,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据图分析,该区域冻土活动层和多年冻层的分界深度是 ( )
A. 3m B. 6m C. 9m D. 12m
2.对季节性冻胀丘的形成及防治,正确的是 ( )
①冬季低温是冻胀丘形成的重要条件,可提高土壤水分,起到保温作用②土壤湿润是冻胀丘形成的重 要条件,可开挖沟渠,排走地表水和地下水 ③治水是关键,可在管道两则的地下建设截水墙等阻水 工程,阻止地下水流向管道 ④为防冬季低温,应在管道上铺砂石,通过提高地温度让其不冻结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干热岩是指一般温度大于20℃、埋深数千米,内部致密不透水的高温岩体,是一种新兴的地热能。干热岩发电蕴藏的热能十分丰富,干热岩地热发电比传统火力、水力发电更具有竞争力,未来干热岩地热资源将成为全球的主导能源之一,我国干热岩资源丰富,2017年9月6日,我国在青海省首次钻获236℃的高温干热岩体,下图为干热岩发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当前制约青海省干热岩规模化开采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形 B. 市场 C. 技术 D. 气候
2.干热岩地热发电比水力发电更具有竞争力的主要表现是
A. 综合效益更强 B. 不排放温室气体
C. 设备使用时间长 D. 对外界环境的干扰小
3.若规模化开采利用干热岩,将有利于我国
①加快进入石油时代 ②缓解能源供应紧张③有效改善大气质量④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珊瑚礁是成千上万的由碳酸钙组成的珊瑚虫的骨骼在数百年至数千年的生长过程中形成的,珊瑚虫生长的最佳环境是温度22-30℃、盐度34%-36%,水深不超过50米的海水,近年来,澳大利亚大堡礁因珊瑚礁内珊瑚虫逐渐死亡出现大规模白化现象,超过90%的珊瑚礁受到影响。有专家表示“我们已经无能为力,大堡礁将在20年左右时间内消失殆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海域浅海中珊瑚礁分布最多的是
A. 亚马孙河口海域 B. 赤道以南非洲西部海域
C. 加拿大西部沿海海域 D. 加勒比海海域
2.我国南海中有许多出露海面的珊瑚岛,其形成地质作用过程可能是
A. 沉积一地壳抬升—出露海面 B. 沉积一地壳下沉一出露海面
C. 侵蚀一地壳抬升一出露海面 D. 侵蚀一地壳下沉一一出露海面
3.近年来,澳大利亚大堡礁出现大规模白化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水浅且水质洁净 B. 全球气候变暖
C. 水中浮游生物增多 D. 水域的盐度增高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下为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景观图和该民居穿堂风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图示中庭院石质地面在增强“穿堂风”中的主要作用是
A. 增加地面的平整度,便于通风 B. 减少下渗,增强湿度
C. 增加房屋前后温差 D. 降低夜晚时庭院温度,便于纳凉
2.现代民居建筑若想利用穿堂风,以下设计合理的是
A. 利用厨房、卫生间做进风口 B. 房屋的朝向为东西向
C. 减少东西向墙面的长度 D. 在前后居室间墙上设窗或门洞
3.与空调冷风相比大多数人更喜欢穿堂风,主要是因为穿堂风
A. 不消耗能源 B. 风频与人体自然频率接近
C. 风力恒定 D. 风向恒定
下图为北半球中纬某学校附近一处山谷的等高线、夏季某日不同时刻25 ℃等温线图,图中a、b等温线表示当地时间10点、16点气温分布状况,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导致该地当日25 ℃等温线不同时刻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 坡向 B. 纬度
C. 海拔 D. 气压
2.“山风是沿山坡吹向谷底的风,谷风正好相反”。当日,在相同的天气和地面状况下,图中甲乙两地比较,正确的说法是( )
A. 甲乙两地当日最高温相同
B. 上午,甲地的谷风比乙弱
C. 下午,乙地山风比甲强
D. 甲地气温日较差可能比乙地小
“睡城”主要指的是大城市周边的大型社区或居民点,这些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虽有人口大量入住,但也就是局限于晚上回家睡觉,白天开车或乘车往市中心上班。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和“睡城”的形成关系最小的是
A. 房价较低 B. 就业机会较少 C. 交通便捷 D. 购物方便
2.若左图中①~⑥表示不同等级的商品,y表示人均购买商品频率(次/年),甲、乙、丙表示三个中心地。则三个中心地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
A. 甲、丙、乙 B. 甲、乙、丙 C. 乙、丙、甲 D. 丙、甲、乙
3.若左图中y表示地价的变化情况,①为研究起点,⑥为研究终点。右图为到达中心城区的交通等时线分布图(单位:小时),仅考虑图中因素,与左图中丙线的起伏最为吻合的研究路径为
A. L1→L2 B. L3→L4 C. L5→L6 D. L7→L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