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读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对“环境人口容量”的理解...

读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对“环境人口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环境承载力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环境人口容量在不断地加大

C. 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可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人口容量

D. 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2.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由好到差的顺序依次为(   )

A. ⅠⅡⅢ    B. ⅡⅠⅢ    C. ⅢⅡⅠ    D. ⅠⅢⅡ

 

1. A 2. C 【解析】 考查环境人口容量,人地关系模式的判读。 1.环境承载力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即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A正确;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发利用资源的程度和范围可不断提高,环境容量会不断加大,B正确;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但人口数量不能超越环境容量,人口数量一旦超越环境容量,生态环境就会遭到破外,从而使环境容量减小,C错误;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D正确。C项符合题意,故选C。 2.图Ⅰ表示人口数量始终保持在环境容量以内,人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故人地关系最为协调,人地关系最理想;图Ⅱ由于在一定时期内人口数量超过了环境容量,造成了一定的环境破坏;图Ⅲ由于人口数量超过了环境容量,造成了一定的环境破坏,甚至导致了当地的环境容量变小,人地关系最不协调,人地关系最不理想。故三种模式人地关系由好到差的排序为ⅠⅡⅢ,A正确。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我国2016年起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这意味着长达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正式结束。读我国15-64岁年龄段人口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

1.“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在未来五年内首先拉动的行业可能是(    )

①服装、玩具 ②教育、服务 ③医疗、卫生 ④建筑、交通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2015年后,我国的人口变化是(    )

A. 少儿人口数量减少    B. 总人口数量不断减少

C. 老年人口比重下降    D. 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

 

查看答案

截止2016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56.1%,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39.9%。这意味着两亿多进城农民工因户籍限制等因素成了身在城市却难以享受市民待遇的特殊“两栖”群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农民工进城的根本原因是(    )

A. 交通条件的改善    B. 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

C. 产业转移的影响    D. 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

2.解决“两栖”群体问题最有效措施是(    )

A. 有序放开城市落户限制    B. 保障“两栖”群体的收入

C. 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D. 拓宽住房保障渠道

 

查看答案

德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但外来人口迁入延缓了人口“老龄化”加剧的趋势。下图为2000年德国总人口和外来移民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2000年,德国外来移民人口比重最大的是(    )

A. 老年人    B. 青少年

C. 青壮年    D. 少年儿童

2.德国的人口增长属于

A. 现代型增长模式    B. 传统型增长模式

C. 过渡型增长模式    D. 原始型增长模式

3.大量迁入人口对德国产生的影响有 (    )

A. 缓和了当地就业的紧张局面    B. 制约了该市的经济发展

C. 减少了该市被抚养人口的数量    D. 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

 

查看答案

下图是两区域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乙中A处农业地域类型是     ,该农业地域类型在西欧的形成条件有哪些:     

(2)图乙中B处种植的作物是     ,C处种植的作物是   ,B、C所属农业地域类型是     

(3)F处的水果和灌溉农业区属于_________  气候,其气候特征是:    

(4)1980年以来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呈减少趋势,试分析其原因       (至少写3点)。

 

查看答案

下图为中纬度某沿海城市规划简图,该城市常年盛行东北风。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城市主要功能区包括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和文化区,①对应的功能区是    ,②对应的功能区是_____,③对应的功能区是_____。

(2)a、b、c、d四处宜建高级住宅区的是_______,请分析原因       。(至少写2点)

(3)该市近年来城市内涝频发,并产生较大危害。请列举能有效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措施        。(至少写2点)

(4)分析该城市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       (至少写4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